日前上海艺博会宣布:今年艺博会参展阵容已排定, 22000平方米 400多个展位全部爆满。艺博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顾之骅说:“艺博会的知名度与日俱增,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画廊参展,竞争激烈。 11月中旬办展,展位7月底就已告罄。”
上海艺博会自1997年创办以来,已走过十年的历程,来自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千余家画廊、艺术经纪机构近十万件艺术品参展、交易;近 50万人次观摩了历届艺博会,已成为亚洲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博览会之一。
走市场化运作新路
艺博会把“国际化、市场化、精品化”作为办展宗旨,一切都按市场化运作。艺博会成立之初“身无分文,他们没有伸手向“娘家”———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要钱,而是借贷了 60万元。第二年就还清了债务,并略有盈余。此后,规模从首届的一个楼面扩展到三个楼面,艺术品种也从较为单调的国画、工艺品发展到架上绘画、雕塑等各领域,年年有较为丰厚的盈余。
艺博会的具体运作模式是:以出租展位的形式,将国内外优秀画廊和艺术公司组织起来,在同一空间内营造出一个盛大的展示、交流、交易的氛围,集中在几天内推向市场、推向社会,形成一个市场流、信息流的交汇和碰撞。参展者不管是国营还是民营、专业还是业余一律付费。首届艺博会主办方担心参展作品参差不齐,影响整体质量,力邀上海油雕院等参展。有的单位因经费所限,拿不出展位费,艺博会就帮助他们找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采用“置换”形式,交了展位费。
增添城市文化景观
艺博会最早出现于 1963年的德国科隆,上海与之相比,起步晚了三十多年。
但在十年中之所以能以跨越式的速度发展,与艺博会坚持“高质量、高规格、高品位”的办展目标分不开。艺博会成立了艺委会,对报名参展的画廊品质、艺术家及作品逐一进行审核与筛选,通过资格审查的才能参展。
十年中,有来自法、德、俄、意、西等三十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千余家画廊或艺术经纪机构参展。其中较为著名的画廊有:法国法兰西画廊、丹尼尔画廊,瑞士的萨加拉画廊,意大利的福林画廊,美国伊曼纽尔艺术公司和我国台湾现代画廊、帝门中心,大未来画廊等。他们带来了世界一流的艺术精品,毕加索、马蒂斯、伦勃朗、夏伽尔、达利、雷诺阿、莫奈、朱德群、赵无极等大师的作品,频频在艺博会上亮相。尤其是罗丹的雕塑《思想者》,恺撒的雕塑名作《大拇指》,阿曼的雕塑《弦乐的律动》、《吟游诗人》等,通过艺博会留在上海,为上海城市增添了一道文化景观。
画廊“反哺”艺博会
十年前上海除了百年老店“朵云轩”外,画廊寥寥无几。艺博会一手抓办展,一手抓市场,将画廊置于艺术产业链中的前哨站和排头兵,让他们通过艺博会庞大的平台、广泛的交流和交易,激活艺术市场。经过十年努力,上海已拥有一千多家规模不等、经营范围宽泛的画廊,并在几条富有文化传统与底蕴的街区中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和格局。如绍兴路不足三百米的路段就有角度画廊、圣菱艺术、迪画廊、老画廊、未来姿态画廊等画廊;在安福路上,也有海莱画廊、小雅画廊、童心斋等水准与形象都颇为整齐的画廊。
与此同时,画廊也“反哺”艺博会,成为艺博会的主体力量。展内展外的相辅相成,对上海的艺术市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培育更多艺术“知音”
艺博会被市民称之为“艺术大卖场”,观众量一直保持在 5万多人次,平均每天一万多人。不少人说:“到这里来与大师亲密接触,感受一下艺术氛围;即使不买,也能感受到一些艺术灵气。”为了培育更多的艺术“知音”,提高市民的艺术修养水准,每届艺博会都会选择一个主题,举行讲座。去年,他们选择了“投资艺术品、打开理财新天地”,对艺术市场的走向、艺术品的鉴赏、国内外艺术品的审美差异等诸多方面进行了讲解,使观众购藏艺术品的意识明显增强。去年,不少画廊的油画被购买一空,法国、智利,我国台湾等画廊所携带的雕塑也纷纷成交。据不完全统计,场内成交约 5200万元人民币。
艺博会为上海艺术市场引进了海外知名画廊、国际艺术大师作品,顾之骅说,“下一步要走出去,把中国的艺术大师杰作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介绍出去,让世界人民也能领略中华文化。”
2006-09-06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