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产业资讯  
     
               文化为魂 产业为躯——关于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在中国新一轮城镇化发展进程中,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南,城市的文化建设正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如果说当今城市文化建设与以往相比具有全新的时代特点的话,那么这种特点至少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经济一体化的观念深入人心,对文化的认识有了新提高;二是文化产业异军突起,为文化发展增添了新活力。由此可见,城市文化建设需要进一步明确其文化定位和产业定位,并且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一、文化体现一座城市的精神风貌、历史内蕴和品格特质,是城市文化建设之魂
  城市文化建设,应当把握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使文化真正成为核心和灵魂。在当今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相互交融的条件下,文化已突破原先狭义的“小文化”概念,正向着更加广阔的范畴延伸和拓展。城市文化建设的成效,不仅关系到城市自身文化形象的提升,而且深刻反映了并影响着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进程。因此,对文化的理解不能局限在一种简单的、肤浅的、外在的装饰和点缀上,而应着眼于文化的渗透性和发散性,在发掘其内质,展示其内涵,体现其内功上下一番功夫。只有这样,城市的文化建设才能抓住根本,做到魂有所系,形神兼备,与时俱进,健康发展。
  从现实来看,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和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文化投入力度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文化生产力进一步发展,文化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有所提高,文化市场初步繁荣,各类文化活动异彩纷呈,一批在国内外享有声誉的城市文化形象得以确立,这标志着城市文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同时也应该指出,目前城市文化建设中也存在一些缺陷,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文化定位不清晰、不准确,淡化了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作用,由此而引发出表里脱节、以偏概全、生搬硬套、低水平重复等一系列问题。透过这些问题,我们大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出分析和思考:
  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城市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城市发展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文化条件。因此,必须把体现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作为其内核,使之与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与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相一致,与营造良好社会风尚及和谐人际关系相配合,与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相交汇 ,从而创造出一种具有凝聚力和感染力的人文环境,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产生促进作用。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犹如完成一部大作品,尽管它的结构很复杂 ,内容很丰富,篇章很浩大,表现手法也很多样化,但它必须首先确定自己的主题。那么,这一共性的主题就应该是:唱响和谐文化、促进和谐发展。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把继承文化传统和反映时代要求结合起来。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由于地域、经济发展程度、文化传承根脉、人文风俗,以及对文化理解的不同,往往造成各城市彼此间文化习俗、文化样式、文化品牌的差异。这种差异 ,恰恰是文化的包容性、丰富性和多样化的表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推动了社会的发展,也造就了城市的辉煌。一座城市,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应运生长,就必然会占有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与此相伴的是留传青史的一大批名人、典故、景观、文物等等。城市文化建设,不能割断历史、舍弃传统,而要依托自身的文化积淀去最大限度地彰显个性,展示特色 。个性越突出,特色越鲜明,才越有可能在灿若群星的城市文化中脱颖而出。当然,从另一方面来说,传承历史文化也并非简单的一味复古 ,而要做到古为今用,古今相通。在城市文化建设中,对其内容资源的研究、开发和配置十分重要 。应当在深入研究、把握实质的基础上,寻找传统与现代的最佳结合点,使我们的文化内容和形式既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又有强烈的时代气息;既有较高的品质品味,又有广泛的社会和群众基础。
  三是注重统筹规划,有目的、分步骤地实施和推进。城市文化建设,自身就包罗万象,同时还要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同步,与城市整体规划衔接,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 。因此,那种单方出击、孤军奋战,或者各自为阵、零散作业,或者无的放矢、杂乱无序的做法都不可取,而需要有统一的组织领导、相关部门的联动协作、整体的规划部署和扎实高效的运作。尤其应该注重的是,城市文化建设不能缺少主心骨,也就是不能没有明确的目的,不能忽视自身的文化定位。定位科学而准确了 ,思路才能清楚、目标才能明晰,才能贯穿于领导层决策、部门协同规划、专业人员策划设计、生产施工单位操作的全过程,促使城市文化建设向着既定目标发展。
  二、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兴的朝阳产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城市文化发展的躯干
  城市文化建设,除了要解决好发展方向的问题之外,还必须同时解决好发展活力的问题。如果缺乏实力和活力,不仅会给文化建设带来诸多困难,而且将对文化的长远发展产生不良影响。可以说,一座城市的文化建设质量好不好。成效大不大、有无较大的生存空间、能否可持续发展,这些关乎命运的问题都与其自身的实力和活力紧密相连。那么,实力和活力究竟来自何处?国内外文化发展历史和城市文化建设成功实践证明,只有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努力提升文化生产力、文化建设才能不断地增强实力,勃发活力。从这个意义上看,城市文化发展要拥有强健的体魄和蓬勃的力量,就必须借助于文化产业这付实在的躯干。
  长期以来,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受传统习惯影响,带有浓重的计划色彩。政府部门既要管文化,又要办文化,由于财力有限,投入不足,历史欠账较多不说,即使是勉强上一些新增项目,也往往缺乏超前意识,一是难以形成大手笔和新格局,平平庸庸,粗制滥造,反而浪费了一些好资源;二是只负责修建,不过问运作,只顾及眼前,不考虑长远,只算计投入,不讲究产出,从而造成发展过程中捉襟见肘、难以为继的后果。针对这些问题,当前城市文化建设必须着眼于大局和长远,通盘谋划资金、人才、创意、市场、效益等一系列相关问题,而发展文化产业,推进产业运作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
  第一,通过产业运作,突破资金人才的瓶颈。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其中公益性文化事业以政府投入为主,而更大的一块则要依靠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文化产业为实现资金融通搭建起一个宽广的平台。与过去单纯依靠政府财政不同,产业运作的主体是各类文化企业,它们建立起明晰的产权关系,以支撑多元化的股份制结构,吸引国有、集体、民营、私人各类资本。资本的有效组合和流动,不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满足文化发展融资的需求,而且能够按照扶优汰劣的原则极大提高资金的合理利用率。这样,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就能办成和办好更多的事,做到财源充裕,心想事成。与此同时,产业运作还有利于人才资源的整合和配置。就眼下不少城市的文化建设普遍存在人才匮乏的难题而言,产业运作由于采用了新的用人和激励机制,一是可以通过项目吸引与集聚人才,实现人才的跨部门、跨地域流动,形成优化组合;二是可以根据项目运作的需要,配置相关各类学科和专业的人才,特别是培养造就一批既掌握文化专业知识、又擅长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文化发展的趋势。
  第二,通过产业运作,激发创新能力。文化产业,亦被称为创意产业,这是因为它以知识、智慧、技能为要素,强调人脑的创造才华。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各大门类,无论是形象塑造、产品策划、品牌提炼,还是许许多多具体项目的制定,都离不开创意。创意是脑力劳动,更是创新型劳动。它在创新原则指导下,充分调动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追求唯一唯美、独特非凡,从而最终获得具有很高应用价值的新思路、新内容、新意境、新形态、新手法、新技艺,为提高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提供了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创意一方面在文化产业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另一方面也直接作用于城市文化建设。整个创意的过程,就是运用创新性思维,力求取得创新的成果。而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中的许多雷同、许多败笔,其原因又几乎都可以归结为缺乏新意和创造力。城市文化建设呼唤创新,文化产业崇奉创新。因此,应该把前者的需求同后者的着力点联系起来 ,通过产业运作,不断培育和强化创新因素,有力推动文化各领域的创新发展,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蓬勃的生机和活力。
  第三,通过产业运作,实现市场效益优化。文化产业之所以区别于文化事业,是由于它具有产业的属性,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首先,文化的产业运作坚持市场取向,不论是文化产品还是文化服务,都要注重市场需求,把面向市场和面向群众有机统一起来。同样,城市文化建设也应该树立市场意识,重视前期的市场调查和预测及后期的市场策划和营销,用市场认可、群众欢迎和消费增长的程度作为标准,去判断取舍,衡量得失,评价优劣 。其次,文化的产业运作讲求效益最大化。在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前提下,要努力追求经济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结合与双赢。倡导效益意识,对于城市文化建设显得非常重要。在建设中之所以会出现浪费资源、设施闲置、徒劳无功、虎头蛇尾等一系列不正常现象,其实都是不讲效益的结果。因此,我们应当建立起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指标体系,以社会责任感、经济头脑和务实态度从事文化建设,常算算投入和产出的账,多做些有利于增收提效的事,以不断地增强自身实力,走出一条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三、文化之魂闪亮,产业之躯强壮,致力于两者的结合与融汇,将成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灵魂,是内在的精神,是城市品质和品味的象征。精神之火一旦点燃,就会照亮城市的各个角落,把它的光和热播撒进人们的心田。一座城市特有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风格,主导着文化建设的总体走向,渗透着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对其运作和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我们所要努力的就是,如何熔铸好城市的文化之魂,让它闪耀起来,鲜活起来,成为辉煌中华文化中的一个亮点,不断传承创新,发扬光大。
  产业作为城市文化建设的躯干,是外在的形体,是实现文化发展的重要手段和骨干力量 。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将有效地推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为城市文化建设注入蓬勃的活力,增强其实力和竞争力。只有产业这个躯干发达起来,血脉畅通,肌体强壮,城市文化建设才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我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如何锻造好城市文化之躯,把它做大做强,成为文化发展的生力军,给广大群众奉献上更多的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文化之魂和产业之躯是一个统一体,不能分离开来。当文化有了产业的支撑。它才能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当产业具备了文化的内核,它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在当前的城市文化建设中,如何妥善处理好把握文化主题和发展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促进其彼此依存,相互推动,这是一个值得探索的理论和实践课题。相信通过不懈努力,一定会实现文化与产业的同步共荣 ,使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在原有的基础上跃上一个新水平,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2006-09-07
                               (新闻来源:天津市文化局产业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