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化资源极其丰富, 这是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重要条件。 对文化资源来说,谁占有它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谁率先将其开发成文化产品, 谁才真正把资源变成了财富。因此, 当务之急是大力挖掘和整合利用文化资源,从而解放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产业的转化。
解放文化生产力, 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 传统的思维定势、思维习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当前, 我国文化管理体制与机制的改革,由于认识上的诸多因素, 与发展文化产业的需求明显不适应,与市场经济体制明显不适应。为此,首先要转变思维方式,以创新精神推动文化体制改革,为解放文化生产力开辟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次,要善于寻找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各地区有着不尽相同的文化资源,不同民族有着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既要深入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内涵, 又要从实际出发,寻找探索最适合本地特点的文化资源开发模式,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文化资源并不是产品,更不是产业。资源仅仅是可供开发,或可能具有开发潜力的物质性存在。如果要想让文化资源转化成文化产业,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为静态的文化资源注入活的时代因素, 让资源与时代的精神生活形成一种相互接纳、相互促动的关系。 在文化资源转化的过程中,要善于把产品优势打造成品牌优势,着力打造既具民族文化特色,又有市场影响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品牌是文化生产力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还有一个关键所在, 是让科技为文化产业助力开道, 这是解放文化生产力的一种有力手段。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速,文化传播手段日益多样,对社会生活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先进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技巧可以激发文化资源的释放力、创造力,增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表现力、吸引力,从而催生新的文化业态和文化生产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之突出地方性、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
另外,要克服一些认识误区。在当前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一个认识误区是“没有钱”。为什么会没有钱?这是因为把办产业当成了办事业,以为一切都要政府包办到底,以为办文化产业的每一分钱都要从政府的财政预算里面出。事实是政府需要做的只是整体的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制定。 另外, 应当纠正以前的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认识和思路。文化并不是给经济搭台的,文化就是主角,文化就是产业,也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因素。当文化产业发展成熟之后,文化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成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小于传统企业,甚至可能会成为社会经济力量的主体。实践证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必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民营资本和社会力量的积极性,让政府、市场、社会力量各司其职,形成合力转型升级,这是发展文化产业中最值得总结的经验。
最后,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要高度重视人才问题。在所有外部条件中,人才是第一位的。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显然离不开“人才”这个根本要素。因为文化资源是文化产业的生产对象,是“死”的因素,而人是文化生产过程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文化产业本身是内容产业,其核心和源头就是创造、创新和创意,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的智慧。所以,开发利用文化资源,必须实施人才兴文战略,多发现培养一些具有开阔视野、富有创意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逐步建立一支有文化、懂业务、会管理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
2009-04-13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