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文化产业>> |
|
产业资讯 |
|
|
|
|
|
黄斌: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形式
|
|
|
|
|
|
2017年4月23日上午,为了迎接今年5月即将召开的“一带一路国际论坛”,来自政府、学界、文化企业、金融机构及相关领域的精英人士在京共聚一堂,参与了“一带一路梅花与牡丹创意产业与城市论坛”举办的首次学术研讨会。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方文化与城市发展研究所副所长黄斌在研讨会上表示,互联网时代的文化交流方式跟传统的美国好莱坞模式主导下的文化交流方式有不太一样的东西。他认为,文化产业是文化交流最核心的形式,最有效的形式。
黄斌表示,互联网传播时代,声音能不能被大家听到取决于是不是有中介,是不是有中间的接力,而且这种中间的接力有的是正向的,有的是反向的。所以,就会产生很多共振也好,衰减也好,这么一种逻辑。“在这种逻辑下我们讲故事的时候,原来我们讲讲好中国故事,传统五千年中华文明,我们特别想讲这样宏大的叙事,但实际上互联网时代我们从来没看到过宏大叙事,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事情有一个礼拜特别高的热度,然后马上就没有了。这是互联网新的马太效应,叫热度更高,但是时间更短的新的马太效应。”
在这样的一个逻辑下,怎么去把“一带一路”的文化交流做好?
黄斌提出,从易到难,普惠各国,文化的背后流行文化产品有很多共性的规律,比如电视剧,每一个卖的好的电视剧都有共同的特点,无论是《纸牌屋》还是《太阳的后裔》和《甄嬛传》,大家都爱看的电视剧第一人物要跌宕起伏,第二情节很多,五分钟六分钟就要有一个情节点,“我们原来不太CAre这个事情,但是我们现在发现这个事情是做好文化交流的基础。”
黄斌认为,要把文化交流做好,需要有创意的网络。第一是公众人物,让网络可以连接起来的公众人物。第二是创意者。第三是专业人才,编剧、导演,类似于这样的能够把创意产品变成符合规律的卖座的东西。第四是内容的生产商和投资商。实际上要建立起这样的关键人物网络。
在文化交流当中,企业的合作同样必不可少,黄斌表示,企业的合作现在往往是资本的合作,文化交流至少还有三个层面的合作,创意交流的合作,技术的合作,市场的合作。
最后, 黄斌呼吁用社群化的政策来做文化交流。 “文化政策每个政府最关心的一个政策,在这个国家用这套政策体系,那个国家用那套政策体系,但还是会找到他们的共性。所以,借助互联网社群的逻辑社群化的政策,我们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谈不一样的合作方式。 借助互联网社群的逻辑社群化的政策, 我们跟不同的民族和文化群谈不一样的合作方式。”
|
|
|
2017-04-28
(新闻来源:金融界)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