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本市策划摄制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寻路》在央视一套黄金档开播一周以来,收看、关注该剧的观众越来越多。同时,在几大视频网站上,《寻路》的播放量都超过百万,观众和网友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近日,该剧导演张多福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表示,除了全新的领袖人物群像塑造和揭秘性极强的剧情外,《寻路》更重要的是要向现代人传递一种精神和信仰。
“这个‘毛泽东’挺有魅力的”
在《寻路》中,许铂岑饰演的青年毛泽东无疑是最受关注的,有古月、唐国强等众多前辈的“珠玉”在前,许铂岑的“青年版”毛泽东能否演出自己的神韵?实际上,该剧的一大特色就是起用了一批新人饰演领袖人物,而他们的表现也得到了张多福的肯定。
“这次我们起用许铂岑出演毛泽东,主要是从年龄上考虑。《寻路》中故事发生的年代是从1927年至1932年,这个时候的毛泽东才30多岁,需要有一个特别年轻的毛泽东的形象。许铂岑在扮演过程中多次试妆,看了大量的资料,一直都在找感觉,作为青年演员要想很快地去捕捉毛泽东这种伟人的形象,并塑造好他,这个过程是很艰难的。”张多福说,作为全剧的“戏眼”,为了塑造好青年毛泽东的形象,他和演员们都没少下功夫。“我们之前看了很多文字和影像资料,我希望帮助年轻的演员把握内心表演,在形体上也帮他控制好。毛主席有很多代表性的动作。我们经常跟演员沟通交流,比如说某一句台词的时候应该有怎样的动作。就是在这个过程中,许铂岑慢慢‘悟’到了。他是第一次演毛泽东,一直到他经过很多次的拍摄,通过现场不停地磨合,经历很多场戏的摔打之后,我觉得他扮演的毛泽东还是挺有魅力的。”
在谈及剧中众多的新鲜面孔时,张多福表示“在寻求正确革命道路的这个时期,他们都应该是一种朝气蓬勃、热血青年的感觉”。“我还是希望《寻路》能够‘年轻’一点,尽量让整个戏呈现出的伟人光环不要这么多。我们起用大量年轻的演员,也是在探讨一种新的表演方式。包括我们这次整个《寻路》故事的讲述,如何去展示这段历史等方面,我们还是想贴近现代观众的欣赏心理,我觉得吸收一些新的东西会更好,会让这部戏有一种活力。”
向现代人传递精神信仰
张多福说,现在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多,传统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要想吸引观众就得下更多功夫。“怎样让这样一部重大历史题材的电视剧被现在的观众所接受? 我们就尽量从故事的讲述方式上寻找突破口, 我们融入很多现代讲述的方法,虽然是几十年前的事,但是能够让观众感觉到它不是那么遥远,让观众更能接受。此外,在剧情节奏的处理上,我们力求更符合现代人的欣赏节奏,甚至在后期剪辑每一个画面时的切换频率都是有考量的、经过深思熟虑的。”
在电视剧《寻路》中,战争戏场面虽然不多,但每一段都是经过了剧组主创人员的“精雕细琢”。“剧中表现的最主要一次战役就是大柏地战役。历史上这场战斗整整打了一天一夜。战斗打响之后,朱德、陈毅全部冲上前去,毛泽东最后也冲到阵地前沿。我们在剧中可以看到,司号员吹响了冲锋的号角,红旗手举着红旗向一个山坡冲去,中弹倒下;接着又有一个战士冲上去护着这面旗子,然后从四面八方冲过来很多人来护着这面旗子。我利用了英雄纪念碑雕塑这样一种造型感极强的表达形式,主要是想表达一种在红旗下有很多的烈士在护卫着这面红旗。这面红旗象征着共产党员坚定的信仰。这样一个造型,给观众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个时候在画面里看到毛泽东向这面旗子敬礼,那个镜头是经过很长时间的思考设计的一段戏。”
在看过很多相关文字和影像资料之后,当张多福带领着摄制团队走在红军曾经走过的每一条小路,他们收获的已经不仅仅是感动。“我觉得老一辈革命家真的不容易,我们现在穿着很舒服的旅游鞋,走在石板上、柏油路上、山路上,都觉得很困难。当年他们可是走在碎石上,穿着草鞋,有的没有鞋就用布裹上,整天都要行军。我相信看完《寻路》,能让你感受到坚定的信仰。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段历史或一些历史人物。实际上对当今社会的人来说,不管做什么,首先都要有坚定的信念。要实现我们的‘中国梦’,就应该继续传承这种精神和信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寻路》传递的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
2013-06-26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