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巨幅京剧艺术史画《鼎盛三十六家图卷》作者、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张天翼近日完成的2006年天津市艺术科研立项美术学专著《画河漂流——“中国气派”解读》,业已通过专家鉴定。专家们认为《画河漂流——“中国气派”解读》是国内第一部以中国美协颁布的当代中国美术发展总目标“熔铸当代中国气派、塑造当代国家形象”为论述切入点的应用性专著。这本书稿从文化学、美术史学、造型美学三个角度对“熔铸当代中国气派”进行理性辨析,阐述了作者的认识。天津美术学院王振德教授在鉴定报告中写道:“张天翼这部专著立意新颖,见解独到,史料丰富,论从史出,自成体系,在古今画论中自成一家之言。”天津美术出版社副总编杨惠东博士认为: “在全球文化一体化日益加深、 文化多样性正引起世界前所未有的关注的今天,特别是针对西方当代艺术思潮影响不断深化,而对民族艺术的传承尚存诸多模糊认识的中国画坛,《画河漂流》率先以‘熔铸中国气派、塑造国家形象’作为学术研究命题尤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从博大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中发见新的美学基因并规范、升华为全新的、具有导向性的艺术美学观念,在当今学术界无疑具有开创性意义。”以及天津美院庞黎明教授、南大东方艺术系陈聿东教授、天津市艺术研究所刘琦研究员等各位鉴定专家对《画河漂流——“中国气派”解读》一书都给以很高评价。
(一)专家们认为 《画河漂流——“中国气派”解读》书中提出了一系列系统性的创新理论观点,是一部对“熔铸当代中国气派”的美术创作思维具有启发性的美术学科研成果。
一, “当代中国气派”的概念不是物质形象,而是精神形象、文化形象
“当代中国气派”的概念内涵重点不是指改革开放后有巨大发展的经济形象,而主要是指正在走向科学理性、民主和谐、团结顺畅、端整自尊、昂扬向上的当代中国社会的精神形象、文化形象。
二, 文化发展状态体现着社会发展的实质
第一章《文化知觉》对“当代中国气派”的源流——当代文化生态,即当代社会发展的片面的、绝对化的经济标准而忽略文化标准提出异议,认为文化发展才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本质方面,以文化生态为尺度衡量社会发展状态更能反映其本质性。 忽略文化发展而片面注重经济效益, 造成一切以利益为目的社会环境,不是和谐发展,熔铸出的也只是“利益气派”。
三, “人的自觉”形态、“人性自觉”形态是“文化”概念的核心内涵
“文化”一词至今在社会各领域所理解的概念内涵还限于:
A,作为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是经济与政治背后的辅助因素。
B,民众外在性的精神生活需求和享用权益——“精神食粮”。
C,综合国力之一的“软实力”。
D,字典中的“权威”概念:“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合”。
E,日常用语中的识字,有知识,知书达礼等。
这种中国传统型“文化”的概念是浅表层次的、 外在的, 缺乏人类本身内在的本质性内涵。《画河漂流——“中国气派”解读》第二章《文化困惑与文化自觉》提出“人的自觉”形态、“人性自觉”形态才是“文化”的核心概念。只有把这内外两个层次结合起来才是“文化”的完整概念。
这一观点强调了“文化”概念的人本内涵,是很有意义的。
四, “熔铸当代中国气派”需要创立当代民族美术新体系
1.中国缺乏当代民族文化新体系当代中国的文化体系依然是以传统文化为主导,因为中 国还没有建立起当代民族文化新体系。没有成熟的当代民族美术体系和价值判断体系。“当代民族美术”在本质上不等于“传统民族美术”。传统文明能替代当代文明,就证明没有当代文明。传统民族美术若能“熔铸当代中国气派”,就证明没有“当代中国气派”。熔铸“当代中国气派”必须创立当代民族美术新体系。当代民族美术“熔铸中国气派”的实质是关注当代中国的“精神民生”。新体系不是背离传统的另起炉灶,其特性就必然是传统体系的深入与升华——以发挥智慧与想象进行主动创造的因素为主导。
2.传统的“写意”体系落后了 传统民族美术“写意”体系与当代中国社会不完全适应,不再具有世界美术发展的先进性。“写意体系落后了”这一观点,是具有学术价值的。“写意”与其体系,在千年来是中国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在主导上是文人画家用笔墨抒发自己个体性思想感情的微观绘画思维方式,虽然得到了世界的认可,但这毕竟是中国民族绘画艺术发展的一个阶段,而不是它的一切和终极。当代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质变,文化也在产生着质变。当代中国绘画艺术主导上走向关注民生、关注和谐社会建设的宏观思维方式。 那么, 绘画艺术本体也因此必然从传统“写意体系”走出并升华一步,建构一种与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艺术体系——一种 “智慧型”创意绘画与“技术性”写实绘画的有序结构关系。 这个新观点,会引发人们深入的思考。
3.沿着艺术本体规律深入发展 艺术在当代已经是一门很重要的独立学科,沿着民族传统写意艺术以主观因素为主导的轨道,持续不断地深入探究艺术本体发展规律的艺术本体学,是艺术发展的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艺术大繁荣、大发展的核心层面是艺术本体的大繁荣、大发展。就像人,没有好身体就不能很好地为社会工作。
4.当代民族“审美自觉”、“艺术自觉”的新步伐 在当代世界进入人类智慧与科技高度发达的太空时代,当代国人对艺术的本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并崇尚用艺术创造来实现自己的本性和价值,积极开发、促进、运用自己的智慧、自由想象的创造力。“主动、智慧、想象、创造”精神正是在民族传统艺术基础上的深入发展,在与“现实主义”写实形式的有序关系中,应该占主导地位。过度强调艺术的写实、模仿的技术因素,而忽略发挥人的想象、创造的智慧因素,是有悖当代社会人类深层的人性自觉的。
5.“走向宏观”是大势所趋 第三章《西方绘画艺术自觉概述》与第四章《中国画艺术自觉概述》中提到, 人类的艺术语言已经从个体的“直抒胸臆”和“自我表现”的微观思维扩展为关注全人类、 民族、国家、全世界的未来发展;关注全局、整体的发展趋势;深入探索绘画艺术本体客观规律的宏观思维。如探索新的造型美学及其艺术语言来表达对保护大自然环境、关注世界经济的发展局势的关注;对人类社会存在问题等的关注。当代中国民族美术新体系必然是以宏观思维为主导的体系;“当代中国气派”也必定是“宏观气派”。
五, 互补反成的“有序结构观”:
以科学思维解脱在本书前言、第一章、第二章提到的当代中国存在的各种文化困惑与悖论,需要否定其中绝对化、片面、孤立的思维模式,以“立体视觉”认识文化问题,建立互补反成的“有序结构”,使“当代中国气派”成为一种“有序结构”。
1.“有序结构观”是一种和谐观念。 它认为很多事务都是由互补反成的多个层面组成的结构,其中有主导层面和非主导层面, 它们之间构成一种有序关系。 例如,诸如文化与经济的关系;对大众浅俗审美的“迎合”与提升的关系;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雅文化和俗文化关系;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公益与市场的关系;艺术社会学与艺术本体学的关系;“智慧型”艺术与“技术型”艺术的关系等等,都应该是有主导方面的“多元”互补关系。
2.“有序结构观” 可以改善我们长期以来总是固守一个层面而否定另一个层面片面思维所导致那种绝对性的、孤立化现象。如,或独取高雅、或单重通俗,互相排斥;独重艺术社会学层面而不重艺术本体学层面。这种片面思维是违背科学的,因为艺术本体有自己不可忽视的规律,一如“艺术自觉”的客观存在;审美有自己的规律,如“审美自觉”的客观存在。“有序结构观”是对偏面地把艺术本体作为“民生”宣传工具的批评。
“有序结构观”也认为, 真正的艺术家也是审美教育家, 在“迎合”与“提升”的有序关系中,主张“提升”为主导方面,走在大众的前面去引领、提升大众的审美能力,为大众的根本文化利益服务。
六,《幻变造型思维》和《安泰美学》两个核心篇章具有创新性的前沿美学观。
A.“幻变”造型美学与“形外语言”
作者从人类普遍存在的传统“幻化”思维与其相关的造型现象,尤其是大量的中国古今民间艺术所体现着“幻化”思维的造型艺术现象中,认识并总结出“漫变”与“幻变”的造型美学理论。
“漫变”:“漫”,在词典中的相关解释是溢、扩散的意思,也有随意,不受约束的含义。在本书还有超越的含义。“漫变”作为造型形式,是指造型元素本体形态及其组合形式超越描述客观物象之外的延伸与泛化,形成某种具有独立艺术意义的形式效果,属于量变。
“幻变”:是在“漫变”基础上的质变。是指对特定的事物、物象做主观性、自由性的改造,成为非客观的形态,透过表面揭示其特殊的内在本质、深入精神层面的质变。根本目的是展现出一种超脱客观性和主观性的奇幻的美感。“幻变”造型是想象出来的创意形态,是发挥智慧与想象力主动创造的成果,必然更强化主观因素,强化艺术含金量,突出人的智慧。是在传统“写意”美学、民间艺术美学基础上发现、总结出的新造型理念。它以某种奇异的造型产生惊人的视觉效果,却具有独特的美感和特有内涵,是展示造型元素构成的高层次的艺术形态——“智慧型”艺术。
“形外语言” 是“幻变”的造型的重要语言形式, 是作者首次从传统写意造型现象和个人实践体会总结出的重要学术思想。 以“形外形”、“形外线”、 “形外色”等语言建构所谓“象外之象”、“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造型语言系统,在学术上加以规范。
B.“安泰美学” 是作者从广博的民族传统文化、 艺术中蕴含的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观念, 贯穿于哲学、 宗教、 军事、医药学、文学、艺术、娱乐、健身、公关、生活方式中,如崇尚“安居”、“养生”、“团圆”、“和合”,祈望过平安、舒适、安逸、简素的物质生活;恬淡、虚和、安详、平静、悠闲的精神生活等, 体现为一种“安泰”情结, 作者总结规范为与“崇高美学”互补反成的“安泰美学”理论。这是一种应合当代中国社会崇尚过“绿色”生活的趋势,为艺术家们“熔铸当代中国气派”,创作反映当代中国“以人为本、建设和谐社会”精神面貌的绘画作品提供理性思维资源和参照,而探讨的一种美学新观。在本书之前没出现过这一类研究课题。
(二)《画河漂流——“中国气派”解读》的撰写,作者追求以中国人自己的当代思维认识本民族的文化特质,走出以往为外国学术语境笼罩的旧模式。陈聿东教授的鉴定报告认为《画河漂流》的研究思路突破了目前国内许多相关研究著述的陈旧模式,形成自己很有特色的框架结构。刘琦研究员与庞黎明教授、杨慧东副总编都从艺术美学的角度对“幻变造型美学”与“安泰美学”两章的崭新的艺术美学观点给以充分地肯定。尤其认为“幻变造型美学”理论是从民族传统造型艺术现象中发见、提炼、规范出来的一种具有重要学术意义的造型美学新理论。
撰写《画河漂流》这部15万字的书稿经两年多的时间完成,注入了很大的心血,又根据鉴定专家们的意见对书稿作了适当加工,使专著质量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画河漂流——“中国气派”解读》是作者张天翼历经几十年绘画艺术实践与理论研究获得的,继专著《鼎盛三十六家图卷立体思维》、《扮装艺术论》、文集《天翼文集》之后的又一部学术成果。
2009-07-29
(新闻来源:天津市艺术研究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