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谈天津剪纸
天津人对剪纸情有独钟。四季节令、男婚女嫁、彩绣底样、物象装缀,有了它妙趣横生、蓬荜生辉。尤其是对于吊钱儿,似乎有一种特殊的感情。每到春节,大杂院里比着贴,楼群里高高地贴,连满街跑的出租汽车上也贴着红彤彤的吊钱儿,与白雪衬映煞是好看,无疑这是天津卫的特有风貌,渐渐地成了海河两岸的一大景观。
天津剪纸所表现的花卉、昆虫、人物、动物、喜字、福字、寿字等内容,千变万化异彩纷呈,它不仅美化生活,而且颇具实用价值。惟其来自民间又服务于民间,所以有着顽强的生命力——根深叶茂,硕果累累。剪纸已经成为表现天津民风民俗的主要民间工艺品之一。在长期的传承中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因而倍受中外各阶层人士的青睐。
剪纸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姜子牙封罢诸神,忘记了与自己同甘苦共患难的老婆,由于再也无神可封,便嘱咐她“见破不入”,过年时不可进入穷苦人家。穷人家便在门首悬挂破布为记。你家挂,我家也挂。有的巧妇以为不美,刻意剪成吊钱儿取代,于是流传开来。吊钱儿吊钱儿,压胜避邪,图吉祥也。
关于中国剪纸的缘起,各路著家其说不一。一曰来自“小幡”,理由是唐时段成式著《西阳杂俎》中有“剪纸为小幡”的记载;一曰来自门画,论据是《山海经》曰: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二种人,一曰神萘,一曰郁垒,主阁领万鬼,害恶之鬼,执法苇而以食虎。于是黄帝乃作礼,以时驱之,立大桃人,门户画神萘、郁垒与虎,悬苇索,以御凶魅。一曰来自方胜、华胜,公元1959年在新疆高昌故址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南北朝时的“对马”和“对猴”等剪纸作品,进一步印证了文献记载,并将我国剪纸的历史提前了好几百年。关于唐朝的剪纸,诗人李商隐《人曰》云:“缕金作胜传荆俗,剪纸为人起晋风。”也可以说,我国古代妇女逢年过节时,用金银铂和彩帛剪成花鸟贴在鬓角或戴在头上作为装饰,称之华胜,而且已成风俗。到宋代,剪纸的应用范围渐渐扩大,节日里成了装点门窗的艺术品了,所以又叫门笺、挂笺或斋牒。
清代至民国,剪纸艺术进入兴盛时期,卖窗花、花样的民间艺人走街串巷遍布城镇。如妇女们买个花样儿绣个鞋面儿,绣个枕头,绣个兜兜儿。另外还有白纸镌刻满文的,乃旗人敬神所用。
传说慈禧太后60大寿时,李莲英令朝臣的袍服一律改用“六合同春”的图案。权势大的官吏不惜重金寻找京城的巧手绣工穿针走线赶制朝服,品级较低的小官花不起钱就找剪纸艺人和画工用纸剪成鹿鹤松的六合同春图案,绘上油彩,贴在袍服上,远看与绣制无异。他们照样参加寿辰盛典,鸭行鹅步故作潇洒之态。
天津卫的剪纸历史是悠久的。明清时,东门里大街就有进宝斋、立盛永、永盛和等花样店铺,主要工具是剪子,后来弃剪操刀改为制版雕刻。花鸟虫兽仕女景物,线条流畅,纹理清晰,又不失淳朴豪放的特点,手艺人多来自四郊邻县的农村,不留姓名但求糊口。谁家姑娘好,要看针线巧。妇女们把剪纸绣花当成展示才智和心灵的手段,剪纸也牢牢地融入民俗。进入腊月,她们就放下锄头上炕头,拿起剪子剪虎头,给孩子做鞋袜,赶制过年用的剪纸花样。正月初一大拜年,男女老少都结队串门观看各家窗花。红艳艳的顶棚花,五彩缤纷的窗花,花花绿绿的门笺,简直就是民间剪纸艺术的大检阅、大荟萃,品头论足自不待言。谁家闺女媳妇巧,全家都光彩。正月二十三这天,农户门上不约而同地贴起了用黄裱纸剪的大耕牛,下面有条飘带,上写:正月二十三,老君来敬丹,门上贴金牛,四季保平安。一为提醒喂好牛,准备春耕,二是祈求平安。二月二,门脑贴“甘露”,其图案多见五谷瓜果,上写: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门脑贴甘露;精耕细作多流汗,今年又是大丰收。五月端阳节时,门上又贴出口叼蝎子的公鸡,以示不受五毒之害,上写:五月里,五端阳,吃粽子,饮雄黄,金鸡贴在俺门上,蝎子蜈蚣都死光。有的则插艾。姑娘出嫁更离不开剪纸,炕围子、顶棚花、花边,象征百年合好的“鸳鸯戏水”、“松鹤延年”是少不了的,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最有趣的是,新媳妇初到婆家,要把在娘家剪好的花样儿分赠给闹房的人们,一为联络感情,二为显示自己心灵手巧。
剪纸这一艺术形式,像民歌、民谣、民谚、民乐、民间杂耍,民间戏曲、民间故事一样,来自民间,是一代又一代的劳动人民创作和传承的产物——在史无的例的“文化革命”时期,剪纸被当作“四旧”扫入了垃圾,“四人帮”倒台后,天津剪纸遍地开花,题材更加广泛,如古典仕女、红楼梦12金钗、戏剧脸谱、民族舞蹈、水浒人物、12生肖等一涌而出,新花样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有的还上了邮品,用途也更为广泛。谁家娶儿媳妇,新房里如果不贴一张像盖垫板儿一样大的龙凤呈样双喜字剪纸,似乎就少点什么:聘闺女时,连陪送的洗衣机上,洗脸盆里都贴上鸳鸯戏水的花样儿。天津市曾多次举办过剪纸展览和大赛足见根基之深、作者之广。世上万物,只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存在,否则就会被淘汰,自行消亡。地球环境变了,恐龙灭绝了,而蜥蜴却存活下来;某些鸟类灭绝了,而麻雀却繁衍下来。何耶?是它们适应客观规律的结果。古老的剪纸艺术也是同理,因为它融入了民俗,融人时代的需要和市场经济的需要,所以才能长盛不衰。当你漫步或驱车在天津的大街上,或许就能看见某商厦、饭店、银行、公寓、公共娱乐场所等建筑物上,悬挂出一幅或一对三五层楼高的大红吊钱儿来,犹如红色的瀑布垂直而下,那气势着实壮观,它不污染空气,存在时间长,省钱。而这正是剪纸的新运用、新发展,体现了剪纸为适应时代而生存的顽强的生命力。
正是——
古代剪纸起民风,
海河两岸吊钱儿红。
玲珑剔透飘神韵,
美不胜收为传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