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7日, 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新创立的栏目“中国京剧像音像集萃”开播, 获得了观众、 专家的一致好评。日前,天津市剧协副主席刘连群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记者:为什么要录制“像音像”?
刘连群:从“音配像”到“像音像”工程,都体现着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抢救、保护传统艺术,适应当代传承和传播需要的宗旨,而“像音像”基于录制对象和条件的不同,又是这一宗旨的新的延伸和拓展。
记者:录制“像音像”有怎样的意义呢?
刘连群:“像音像”的宗旨和追求,决定了作为一项立足当代、着眼未来的文化工程,必然又是一项精品工程、历史性的工程。精美而积淀丰厚的传统艺术,是依靠一代又一代人继承过来,又高水平传承下去的。当下的今人,过多少年后又会成为后人的前人,把当代名家的舞台创造,他们风华正茂、年富力强时的最佳状态,尽可能完美地录制并保留下来, 不仅能够满足观众的欣赏需求, 而且作为新时期以来的时代最好水平,会和前辈大师、艺术家的珍贵音像一起,成为后人学习、传承的重要参照,保证艺术薪火的代代相传。
记者:“像音像”录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反响如何?
刘连群:从1999年开始试验实施, 前期共录制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39部剧目,制成DVD专辑,2001年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曾经将“像音像”特辑作为奖品颁发,2002年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赴台湾演出,携带多套特辑被选购一空。2015年以来,新录制的本市院团的部分剧目,率先在央视播出,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好评,收视率一路攀升戏曲节目的新高。
记者:录制过程中一定有很精彩的故事?
刘连群:资深的戏曲导演即“音配像”工程的舞台导演、 年逾九旬的迟金声老先生, 往返京津两地,为录音“监棚”,并担任多部剧目配像的现场导演工作,有时和演职员一起干到深夜。小生表演艺术家叶少兰,也已到古稀之年,被特邀参加《西厢记》《起解·会审》《壮别》等剧的录制,他以鲜明的叶派艺术风范、良好的状态和对艺术高度负责的精神,在录制过程中高标准、严要求,一丝不苟,保证和提升了剧目的艺术效果。
记者:下一步的录制工作如何安排?
刘连群:按照计划,近几年目标要完成天津院团的剧目录制任务,并在天津建成“像音像”基地,承接全国的录制任务,目的是保留当代戏曲名家名作的抢救和保护工程,传播、传承京剧艺术的文化工程。这项工程必将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振兴戏曲艺术,珍留火种,代代相传,作出时代的历史性的贡献。
2016-01-12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