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高的闺女“报花名”,母亲扮着阮妈来搭戏……当一幕幕戏曲经典走入普通家庭,传统戏码也碰撞出别样韵味。为推动京津冀文化交流和协同发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良好家风,11月12日晚,首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颁奖典礼暨三地巡演——天津专场在天津市第二工人文化宫举行。本次大赛中脱颖而出的优秀选手和戏曲、曲艺界表演艺术家联袂登台,轮番演绎越剧、京剧、评剧、京东大鼓、河北梆子、河南坠子等多个传统艺术门类的经典佳作,为观众奉上优秀传统文化的视听大餐。
首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自启动以来,共有京津冀三地百余组家庭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复赛层层选拔,在11月11日举行的决赛中, 戏曲、 曲艺两个类别分别角逐出“十佳表演奖”和“优秀表演奖”各10组家庭,至此,历时近4个月的比赛落下帷幕。
根植家庭,文化血脉代代传承
今年26岁的陈娜娜和父亲陈金榜经北京市西城区文化馆推荐, 一路闯入决赛。决赛当晚, 父女俩搭档默契,父亲抱着三弦当“绿叶”,女儿架起大鼓铿锵开唱,最终二人以第二名的成绩获曲艺类十佳表演奖。陈娜娜介绍,其祖父母和父母都以曲艺为生, 自己从小耳濡目染,对西河大鼓产生浓厚兴趣, 走上了专业从艺之路。对陈娜娜一家而言,西河大鼓不只是一种传统曲艺门类,更有着随血脉延续而代代传承的特殊情结。
在首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的舞台上,像陈娜娜家一样的曲艺世家并不罕见。大赛要求选手以家庭为单位参赛,选手年龄跨度大,其中最小的参赛者只有5岁,最大的年近七旬。报名选手呈现出父子、 母女、夫妻、兄妹、祖孙等多种组合形式,爷孙同台、兄妹献艺,温馨的家庭组合成了台上的亮丽风景线。
与家庭成员一起登上比赛舞台的还有家庭故事。天津市级非遗项目天津快板代表性传承人刘德印以农民喜迎十九大为题材创作的京东大鼓《怎不让咱笑起来》,在当晚的颁奖典礼上喜庆开场。“现代化家电屋里摆,智能手机腰里揣,视频聊天带网购,小日子过得真叫嗨!”来自天津的7位表演者生动讲述了近年来农民生活的变化,极具现代感的诙谐唱词与三弦、扬琴等传统器乐伴奏相得益彰。“家庭元素为曲艺创作注入浓郁的生活气息。”刘德印说,要让传统曲艺更具时代感,赢得年轻人的喜爱。
“家庭是社会最稳定的构成分子,也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习所。一位名票往往能带动一家人,更能让一个家庭在家风继承中弘扬传统。”天津市河东区文化馆馆长闫帅说。
润泽人心,构建家庭精神纽带
台前是文化大餐,幕后是温馨亲情。本次比赛中,天津的张英琴、李洪琨姐妹共同演绎的京剧选段《凤还巢》获戏曲类十佳表演奖。决赛当晚,记者在化妆间看到张英琴的丈夫李嘉鑫为“后勤工作”忙碌着。有趣的是,除了丈夫和后勤两个角色,李嘉鑫还有个特殊身份——妻子的“技术指导”。“她带我打开京剧大门,我带她走进广东音乐的世界。我经常会告诉她,哪句唱得‘韵味’不够、如何能唱得更好。”李嘉鑫告诉记者,二人因对传统戏曲的热爱走到一起,生活中二人也常切磋技艺,在戏曲的滋养下,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事实上,本次大赛是天津市第九届暨河东区第十一届家庭文化艺术节的一个重要子项目。作为天津市的品牌文化项目,河东区家庭文化艺术节在家庭文明的探索中已走过32年。在项目起步初期,河东区文化馆就策划开展了天津地区的家庭戏曲曲艺大赛,当年的参赛选手如今已成长为戏曲、曲艺界名家,而伴随技艺精进的还有世代绵延的家族情怀。
颁奖典礼现场,天津市青年京剧团著名张派青衣演员赵秀君作为助演嘉宾,带来了代表作《状元媒》。对赵秀君而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有着别样的意义。早在1987年天津市举办第一届家庭戏曲曲艺大赛之时,不满20岁的赵秀君和祖父同台参赛,还获得了一台电风扇作为奖励。如今,祖父已离世,而赵秀君将一家人热爱的京剧发展成了一生的事业。
“中华民族以家庭为基石,家风正则民风淳、政风清。”天津市河东区副区长邓俏梅表示,家庭文化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色气质,展示着中华文化的底蕴和厚度,中华传统文化也为家教树立和家风沿袭提供了有益养分。
同频共振,放大聚合效应
近年来,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实施,京津冀三地文化合作高潮迭起、亮点频现。本次大赛由天津市群众艺术馆、天津市河东区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河北省群众艺术馆、北京市西城区文化委员会、天津市非遗保护协会共同主办,通过传统曲艺和家庭文化的双重溯源,进一步推动三地文化融合。大赛囊括京剧、评剧、河北梆子、单弦、快板书、天津快板、河南坠子等多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秦腔、蔚州大鼓、二人台、干嗑等极具地域特色的剧种、曲种也在三地共建的文化舞台上唱响。
来自河北张家口的张万峰、张敏夫妇在颁奖典礼上演绎了流传于山西、内蒙古、陕西、河北地区的剧种二人台,讲述了青年男女的爱与情。“河北的地方戏较丰富,而天津的曲艺氛围更浓厚。”首次在天津演出的张敏说,比赛让参赛者更好地放眼全国,也有助于审视自己。
北京市西城区曲艺家协会秘书长齐文华在赛后向多个参赛者发出了赴京演出的邀请。“京津冀文化融合、协同发展已成趋势,搭建曲艺爱好者交流的平台将使优秀传统文化产生更大效应。”齐文华说。
据悉,本次比赛落幕后,组委会方面将邀请获奖选手参加首届京津冀家庭戏曲曲艺大赛三地公益巡演,充分展示优秀选手和作品。此后,大赛将固定成为天津市河东区家庭文化艺术节的子项目,每两年举办一次。主办方将通过筹建少儿曲艺团等方式,为比赛融入新鲜血液,使京津冀地区的优秀传统文化落地开花。
2017-11-28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