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不断推进, 将来中国和‘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在影视作品上的合作会越来越多。”中国电影家协会秘书长、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主任、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在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第八届年会上提出。他认为,对于中国电影、中国电影人而言,应该在“精准传播”的基础上,在战略层面、战略角度理解“一带一路”为中国电影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使命, 为中国电影可持续繁荣发展赢得更多、更大的“全球化”空间。
近日,第八届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年会暨“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国际论坛在北京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国际论坛共邀请了海内外专家学者60余位,参会人员达200余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陈丽在致辞中指出,本次论坛研讨的主题是“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选择这个主题,就是要探讨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的传统价值、时代精神与现代意义,深入研究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交流互鉴的实现路径,以此推动中国文化同世界各国文化一道为人类进步提供强大的思想支撑与精神动力。
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资深教授黄会林在致辞中指出,当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重大转变,希望借助此次论坛,促进学者们从全球视野去剖析问题、开拓思路,为中国文化的复兴披荆斩棘,为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找寻答案。
会议设置四个圆桌分论坛,分论坛围绕“当代影视文化影响力”“中国文学影响力生成”“艺术与文化影响力”“全球化与国际影响力”等主题进行热烈讨论。
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教授、法国国民教育部原汉语总督学白乐桑做了题为《从法国汉语教育史看中国文化影响力的生成》的演讲,他认为“走出去”的关键在于“引进来”,在于跨文化对话。
夏威夷大学资深教授安乐哲提出,在当前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中,中国的国际倡议正在承担着更大的国际责任,“一带一路”提出的文化语境,从国内外皆有成功解读的依据。中国哲学体系中对于“世界”的表达是一种“不加冠词”的表达,这隐含了中国文化语境的包容性。
参加论坛的与会嘉宾从不同学术领域,综合运用影视学、文学、哲学、传播学等跨学科视角,从理论与实践、宏观与微观、东方与西方等维度探讨了当代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生成与发展的现实路径。
“高质量的文化作品也是扩大当代文化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宋庆龄基金会原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齐鸣秋指出,有效开发不同文化背景的主流群体所喜爱的、有中华民族吸引力的大众文化作品,是提升当代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任务。
2017-12-03
(新闻来源:中国青年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