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 “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 在首个全国非遗曲艺周上 , 全部曲艺类127个国家级代表性项目集中展示,展现了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和自信。
本届非遗曲艺周,有很多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带着拿手的绝活儿来天津演出。苏州评弹传承人金丽生、北京评书传承人刘兰芳等名家的亮相,让观众感受到了老艺术家的情怀与担当。
中国文联副主席、北京评书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刘兰芳:从艺六十年了,我还在舞台上,为什么还有精神头儿,还在录书。原因是,国家重视,是传承人,那是担子,那是责任,有责任把这门艺术传承下去。
曲艺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传承。快板书是天津的一种曲艺形式,在非遗曲艺周上,80人的大群口快板书《神州曲艺荟津门》惊艳了众人。80人,整齐地打出一个点儿一个音儿,展示出了天津曲艺人的自豪、自信。
快板书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李少杰:老中青少幼着几代人,就是为了把我们中国的传统优秀文化,快板书,把它继承下来,把它传承下去。
南词北曲,说新唱新。 非遗曲艺周上, 反映新时代的作品让人眼前一亮。 《看今朝》演绎了 “精准扶贫”和“绿水青山”的时代主题,唱出了新生活新变化。在艺术形式上,也将陕北说书与苏州评弹创新融合,展现了中华曲艺特有的雅俗共赏与和合之美。
陕北说书“十佳艺人”熊竹英:我们陕北说书是发自内心的,从嗓子里吼出来的,南方她们那个苏州评弹唱得特别细腻、特别柔。本来是不可能的一种融合,融合在一块,结果那个效果还特别好。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不听评弹的,不听陕北说书的,从这个节目开始,都会关注到,。你也许有一丁点儿的新颖的东西放进去,年轻观众、广大观众都会喜欢、都会接受。
通过保护传承,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全面扶持,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山东琴书、四川清音、长子鼓书、北京评书、天津时调、京韵大鼓、哈萨克族铁尔麦,让观众近距离接触到曲艺这块瑰宝。
观众:一个很好的机会,了解全国各地的曲艺节目、曲艺形式。另外一个,现在的曲艺形式虽然是传统节目,越来越贴近时代,跟上时代,新时代的曲艺我们还是真的很喜欢看的。
非遗曲艺周的舞台上,几代曲艺人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艺术的魅力和坚定的文化自信,在创新发展中,薪火相传。
2018-06-13
(新闻来源:天津广播电视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