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杯”文学评奖活动至今已经连续举办了16届,已成为天津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优秀品牌。特别是近几年,“文化杯”评奖范围辐射全国,吸引了全国各地及港澳台地区的文学爱好者参加,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促进了我市业余文学创作队伍与外埠的交流,提高了群众文学创作的整体水平。
第十七届“文化杯”文学评奖活动于今年4月启动。本届评奖由天津市文化局、 东丽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天津市群众艺术馆、东丽区文化局联合承办。“文化杯”文学评奖活动自今年起增设梁斌小说奖、孙犁散文奖和穆旦诗歌奖的冠名。小说、散文、诗歌,三年一轮回的评奖惯例不变。今年举办的第十七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征文评奖活动,不但设中篇、短篇、小小说评奖,还恢复了长篇小说评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文化杯”文学评奖作为群众文学的品牌活动,已连续三届辐射全国,并率先在全国同类型评奖中提出“只面向所有热爱文学创作的业余创作者征稿,各省市专业作家无参赛资格”的参赛标准,极力为广大业余创作者提供展示的舞台。
本次评奖活动共收到应征作品500余部, 入选初评作品469部, 其中长篇小说40部、中篇小说77部、短篇小说218篇、 小小说132篇。 其中外地参评作品70余篇,有来自北京、上海、贵州、云南、湖北、安徽等全国二十余个省市的业余创作者积极参与。经过严格的初评、复评、决评,最终有110篇作品分获一、二、三等奖及优秀作品奖。 本次“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还特别评出“文化杯东丽大奖”1名,奖金10000元。来自天津市东丽区的老作者王焕庆凭借优秀长篇小说《梗塞》获得大奖。来自云南省楚雄市的李学智凭借《大户》获得长篇小说一等奖;秦岭《透明的废墟》、狄青《离我远点》、 杨卫平《油菜花香》(湖北省鄂州市)、 尹学芸《红纸伞》获中篇小说一等奖;赵刚 《丑七》(陕西省西安市)、石孝义《老厚和他的驴》、孙志利《迷惘》、 李子胜《船殇》获短篇小说一等奖;王立《跛足》、李文山《最后一棵枣树》(湖北省潜江市)、李蔚兰《昌叔》、陈子如《木匠瞎胡鬼》获小小说一等奖。
本次评奖颁奖会已于11月13日在天津市东丽区东丽湖度假村召开 ,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蒋子龙、天津市文化局副局长金永伟、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洪义、东丽区区委书记张有会、东丽区人大主任秘长荣、东丽区区长尚德来、东丽区政协主席弭尚华、天津市文化局社文处处长刘晓梅等相关领导出席。会议由东丽区副区长丁梅主持,市文化局副局长金永伟宣布了获奖名单,获奖作者代表发表了获奖感言。颁奖会还特别邀请了在本次评奖中荣获一等奖的外地作者来津,与本市获奖作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颁奖会上,天津市文化局和东丽区人民政府向为文化杯做出贡献的梁斌夫人散帼英女士颁发了特殊贡献奖。《天津市第十七届“文化杯”全国梁斌小说奖获奖作品集》也将于近期结集出版。
东丽湖全国群众文学创作论坛于13日上午举行。应邀出席本次论坛的有中国文化报副刊部主任红孩、天津市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洪义、天津日报文艺部副主任宋曙光、本市各区县群众文学干部和“文化杯”评奖本市及外地获奖作者。论坛气氛热烈,与会各方畅所欲言共同为全国群众文学创作的现状、走向把脉,探讨如何更进一步扩大“文化杯”在全国文学评奖中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使这个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的知名品牌继续做大做强。著名文学评论家红孩在发言中指出,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小说作者开始向内转,过度关注自我而在创作中冷落了现实生活,以至于作品和广大读者脱节,亦反被读者冷落。他希望广大业余创作者能够坚守在生活的第一线,以手中笔书写生活第一线的闪光故事,要写作能够引起共鸣的作品才能成就精品。著名作家宋曙光则提出乡土文学是一块丰厚的土壤,希望作者们不要放弃乡村题材的创作,坚持就是成功。短篇小说一等奖获得者赵刚(西安)、长篇小说一等奖获得者李学智(云南)、中篇小说一等奖获得者狄青也分别在论坛上做了发言,介绍自己的创作经验、分享他们对于文学的感悟和对于群众文学发展的思考。天津市东丽区文化馆馆长许向诚则代表群众文学活动的基层组织者们,论述了群众文学发展中培养基层文学干部、办好基层文学刊物的重要性。 最后, 天津作家协会党组副书记张洪义做了讲话,他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群众文学创作走过的道路,并认为大力开展群众文学创作是实现天津文学事业健康、繁荣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根本途径。
2008.11.20
(新闻来源:天津市群众艺术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