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天津京剧院2010年赴台演出载誉而归
 

  作为第二届津台两岸京剧论坛系列活动之一的“天津京剧院赴台演出团”应台湾多元化艺术事业有限公司的邀请,由局党委副书记党丽颖带队、院长王平、书记郭季华携主演杨乃彭、邓沐玮、李经文、康万生、张幼麟、王长君、吴凡、马国祥、王艳、吕洋、凌珂、闫虹羽、王嘉庆、李宏等一行70余人, 于2010年4月27日至5月2日,在“台北大剧院”进行为期6天、8场戏、15个剧目的演出,此行大获成功。
  一、前期策划——严谨推敲、周密安排是演出成功的先决条件
  (一)节目精挑细选保质量
  面对赴台演出,又是“老朋友”相约,剧院自然不能掉以轻心随意安排。因此,什么剧目吸引人,什么演员有票房号召力是剧院为此行演出考虑的首要问题。 经与台方传大演出公司共同商讨, 最后推出15台经典剧目。参演者均是我院在全国“响当当”的名家、新秀。
  1、剧目精——十五出文武经典尽显国家级重点院团风范
  这次“赴台”选择了《龙凤呈祥》、 《秦香莲》、 《四郎探母》、《红鬃烈马》、《失空斩》、《蜈蚣岭》、《锁麟囊》、《失子惊疯》、《春闺梦》、《赤桑镇》、《秦琼观阵》等在内的15个剧目进行演出。单看这些剧名,就知道这已囊括了传统京剧中文武大戏、折子戏的经典作品。如果不是一个实力雄厚的剧院,怎能有胆量列出这样的戏码,而这样的戏码又怎能不让观众充满期待……
  2、演员强——一枝二度梅、多个梅花奖、众芳新蕊齐亮相
  看完了剧目再来看看参加演出的明星阵容。我院通过多年实践经验,已总结出“打统一牌、强强联合,流派纷呈,老、中、青艺术家联袂演出”的一套运作思路来迎接海外演出的邀请,这也是保证屡次赴台演出的不败因素之一。今年这15个剧目分别由我院“二度梅”获得者王平、梅花奖获得者杨乃彭、邓沐玮、李经文、张幼麟以及康万生、 王长君、吴凡、马国祥等众多国家一级演员加盟; 同时,青京赛金奖得主王艳、吕洋、凌珂、闫虹羽、王嘉庆、李宏等齐参演的强大阵容,并特邀上海京剧院优秀青年余派老生演员王珮瑜组成一支行当齐全的演出队伍,带着自己的绝活好戏走进宝岛台湾。
  3、排练紧——老、中、青三代演员“一棵菜”精神舍己排练
  为了圆满地完成此次赴台演出任务, 我院赴台演出团在几个月前就开始忙于为赴台剧目热身、 排练。试想,集结诸多知名老艺术家、当红青京赛金奖演员,实力新秀共同参与大戏的排练,并非一件易事。老艺术家担负众多教学、示范演出任务、金奖演员忙于参加各类全国巡演、公益性演出及课业的研修,因此每出戏都完整排练、并正式作为业务演出剧目搬上舞台,需要剧院在前期缜密安排流程表、合理安排排练时间,才得以让15出赴台剧目保质保量的带去宝岛。
  (二)团队临行动员是确保载誉而归的保障
  天津京剧院自1997年起与台湾合作以来, 今年已经是第13个年头第7次赴台演出,应该说在现场演出、行政事务、后勤保障等多方面都有可以参考的经验。但面对此次演出,我院仍然认真对待,临行前院领导对全体赴台演职员进行动员,把“要求”说在先,要求大家服从统一的调度和安排;成立“赴台演出临时党支部”,使得党员在整个行程中能够发挥带头作用。与此同时,入党积极分子们对待工作也是一丝不苟。每每这样的赴外演出团,考虑到演出成本,团内自上而下每个成员必然身兼数职,一专多能。很多演员不仅要在一场戏中多次赶场,还要辅助舞美、音响、宣传等多个部门的工作,常常能看到早早就化好妆的演员,不是坐在一旁等着自己的节目开始,而是目不转睛的看着台上的一举一动,在幕间抢布景时,都跑过去帮忙。每个人都很重视此次赴台演出, 不管接到什么工作都积极完成。 可以说,这也是前期的思想工作做得到位的结果,使得大家将“一棵菜”的精神深入思想中,才能表现出来如此饱满的热情。由此看出,今年,这支赴台演出队伍走近宝岛喜爱京剧的观众时,他们的演出水平能够代表天津京剧院“出精品、出人才,打造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打造天津京剧品牌”的治艺理念。同时,他们的言行待物表现出了天津人的精神风貌。
  二、领导关怀备至是屡次赴台演出成功的保证
  我院屡次外事演出,都得到相关各级领导的悉心关怀,这是每次演出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并让远在外地的演职员感到来自家乡的温暖。这次也不例外,演出团刚到台湾,局党委书记杜彩霞同志深夜亲自来到驻地,代表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肖部长向全体赴台演职员转达了亲切的问候,此举对于接下来的演出起到了鼓舞士气的作用。首场演出结束后,肖部长及相关领导走上台,亲切慰问并接见了演职员,让所有演职员倍感亲切。大家在异地看到了熟悉领导的面孔、和蔼的微笑,就忘却了舟车劳顿,带着愉悦、团结、必胜的信念上演着每场精彩的演出。
  三、演出现场——不容错过的好戏 经久不衰的掌声
  此次演出结束后,主办方这样告诉我们:这次的首场演出一票难求,可以说是座无虚席了。接下来的每场都有超过7成的观众, 这在日趋萎缩的台湾戏曲演出市场中,几乎是不多见的。而台湾戏迷的懂戏、爱戏的程度,也再一次地让我们的演员们深受感动。每每谢幕时,观众席总是报以潮水般的掌声。而当演员们在舞台上到位的念白、一个身段、一个眼神,都会让在场观众鼓掌叫好,这不得不说是源于台湾当地观众对国学的深厚底蕴, 他们对文字的领悟力、认知度和对艺术的感受力是内敛、 细腻而丰富的。这样“强烈”的艺术刺激之下,我们的演员怎能不把拿手绝活都展现出来?这种台上台下对艺术的默契程度,不仅让观众看得欢畅淋漓,同时也激发了演员们的全部热情。
  在此次演出中,老艺术家们的舞台驾驭能力和艺术感染力再次证明了他们的艺术水准,也让观众看到他们的艺术青春常驻。这对我院的艺术建设也起到了很好的传、帮、带的作用,只有在这样极致的演出中才能让青年演员更多的领悟到艺术的真谛。同时,台湾观众在看过演出后普遍反映,我院青年演员的技艺也日臻成熟。台湾知名京剧演员李宝春看罢演出这样说道:“天津京剧院的演出甚具天津骨子老戏的风格,老艺术家们的表演对年轻演员也真正起到了震撼和教育的作用,这是在平日里口传心授的教学中所学不到的精髓。”
  四、多轨宣传——津台两地新闻、信息第一时间传递零距离
  2010年初夏,台湾主办方以及台北大剧院的同仁们再次迎来了他们的老朋友——天津京剧院的演职员们,他们以戏结友,为推广演出提前做了全方位的宣传工作,当地观众更是早在半年前就争相购票,期待与天津戏曲界名角的再聚首,演出周获得当地媒体的极大关注,宝岛京剧戏迷过足戏瘾,再掀一股京剧热潮。天津京剧院再一次用票房实力和舞台魅力为宝岛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看我院“直线宝岛”的系列报道,其及时到位、准确鲜活的演出信息源源不断从演出前方发来,通过与本院工作人员的密切配合,在第一时间把宝岛演出盛况和观众激动的场面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音视频信息回传到后方,这不仅让后方在津演职员感受到犹如目睹的“现场回放”,同时让大家及时了解信息,甚至是突如其来的地震消息,也让大家立刻得知并放下心来。应该说,通过迅速、清晰的“现场报道”,让前、后方的演职员都感觉到在一个集体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互相牵挂、互相鼓励,互相照顾着。
  五、海峡两岸论坛——去年津门犹未尽 今年宝岛再续谈
  由财团法人辜公亮文教基金会、天津市海峡两岸民间交流促进会、传大艺术事业有限公司、天津市中华文化联谊会主办,台北京剧团、天津京剧院协办的“第二届海峡两岸京剧艺术论坛”在我院赴台演出期间隆重举行。两岸专家学者就京剧艺术与西方艺术的异同、京剧的现状与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并共同为如何传承和振兴京剧艺术的话题阐述个人见解。
  会上,我院院长王平也就相关问题做了简短而精彩的发言,并与台湾多元化艺术事业有限公司签订了2011年再度赴台演出的合作意向书。日前,再度合作的演出剧目正在进一步商榷中。
  总之,这是一次成功的宝岛行,也是一次有意义的文化之旅,达到了宣传天津、宣传剧院、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的目的。 两岸同胞在以京剧的名义加深了解的同时, 增进了了解和友谊。演出周使得两岸文化拉得更近, “天津京剧”现已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 在目前并不景气的京剧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已是相当的不容易。今后,我们将加大对外演出的力度,同时也诚挚的希望各级领导能对我们的外事演出活动给予更多的关注与资金上的扶持,让我们在对外交流演出的路上走的更稳健、更长远、更有意义,使津台用京剧作为桥梁,更好地宣传天津、宣传剧院、传承和发展京剧艺术。

                                    2010.05.13
                            (新闻来源:天津京剧院 信息员:李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