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和平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和平区自取得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以来,高度重视创建工作,按照《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创建标准》研究制定了《和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2)》,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服务水平和服务效益得到全面提升, 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文化需求得到更好保障。本刊现对和平区创建活动的主要内容进行展示,让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示范区创建工作确实是一项惠民工程,从而提高全民创建意识,支持、参与创建活动,共同推动和平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建立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根据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以服务人口为依据,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结合和平区实际,进一步完善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项目,全面提升区、街、社区文化设施规划建设水平,实现全区公共文化设施100%全覆盖。万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覆盖率、服务半径、公共文化服务的受众率等指标达到天津市先进水平。
★实现文化站(室)全覆盖全达标
着力实施“五个有”标准建设, 即每个街建有一个不少于3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每个社区建有一个2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活动室; 每个文化站(室)建有图书馆(室)及文化信息共享工程服务网点或公共电子阅览室;每个文化站(室)有一批文化活动和体育健身器材;每个街建有一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文化广场。采取新建、返还、购买、置换、改变用途等形式,重点在南市街、新兴街、南营门街、劝业场街4个街建成达标文化活动站(文化中心)。实现全区6个街63个社区的文化站(室)全覆盖,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部)标准。
★重建和平区少儿图书馆
重建一座3000平方米以上的和平区少年儿童图书馆。新馆针对青少年儿童特点,集读、阅、听、看、娱乐为一体,实现藏书标准化、设施现代化、形式多样化,达到部颁地(市)级一级馆标准,成为青少年儿童的学习乐园。
★提高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水平
以计算机、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为支撑,依托区图书馆等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完善和提高全区公共电子阅览室(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的建设水平。在100%的街(社区)建设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实现全覆盖,为搭建全区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平台奠定基础。
★推进三级图书馆(室)建设达标
通过各种形式进一步延伸图书馆功能,形成区、街、社区三级图书馆网络, 试行由政府为全区各类区属图书馆统一招标、统一采购、统一加工、统一编目、统一配送的政采图书报刊一条龙配送方法,实现全区购书经费统一拨付、统一使用。 公共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区公共图书馆达到人均占有藏书1册以上、各类图书馆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率1次以上、人均年增新书0.04册次以上、人均到馆次数0.5次以上的示范区标准。
★建设九个文化广场
建设“津湾文化广场”、“中心公园文化广场”、“胜利公园文化广场”、“吉利花园文化广场”、“音乐厅文化广场”、“民园文化广场”、“人民体育馆文化广场”、“睦南花园文化广场”、“犀地文化广场”九个设施完备的文化广场。
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
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文化产品服务供给体系,落实公共文化资源供给的主体、方式、渠道,明确城区群众基本文化服务内容及量化指标,设立和实施重大“文化惠民”项目,着力提高公共文化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水平,区内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天津市先进水平。
★切实保障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1)发挥区级公益性文化设施示范作用。 图书馆、文化宫、非遗馆、纪念馆、博物馆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开放,并在现有开放时间延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质量和效益。
区图书馆、 区少儿图书馆、 各级公共电子阅览室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56小时。 和平文化宫、 各文化站(室)每周开放不少于48小时。中共天津历史纪念馆、中共北方局旧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览馆等各公益性博物馆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42小时。
(2)重点促进公益性文化设施提升品牌服务。 保持区、街、社区群众文化活动常态化,针对地区群众文化需求,依托传统节日、重大庆典活动和民俗文化资源,举办“和平杯”中国京剧票友邀请赛、“和平杯”全国读书漫画大赛、“和平杯”全国楹联大赛、“和平杯”全国读书硬笔书法大赛、和平“枫叶杯·全国青少儿书画大赛”、 “和平杯”天津市合唱艺术大赛、 “和平杯”中国·天津五大道旅游节、“和平杯”读书节、“和平之春”社区文化艺术节、 “和平纳凉晚会”等群众文化系列品牌活动。 强化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服务考评,引导宫、馆、站、室不断提升软件建设,使群众受众率、参与率和满意率均达到本市先进水平,人均参加文体活动的时间每周不少于7小时。
(3)大力扶持基层文艺社团建设。 重点培育“白楼街都市风雷大鼓队”、“劝业场街国剧社”、“南市街表演艺术团”、“南营门街红叶合唱表演艺术团”、“体育馆街爱乐管弦乐团”、“新兴街丽华舞蹈队”六个文艺社团创作文艺精品, 深入社区为群众巡回演出。 围绕推进流动纪念馆、博物馆进校园、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军营活动,每年举办流动展览不少于10次;充分发挥职工艺术家协会作用,在全区广泛开展职工文艺创作、职工文艺汇演和职工艺术家评选等企业文化活动;结合区情开展女性文艺创作和展示活动,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发挥和平文艺创作培训中心作用,健全完善和平文艺创作培训扶持机制,开展“残疾人艺术展”等活动,利用各种载体,对和平区文艺创作成果进行宣传推广。全区文化活动的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达到80%以上。
(4)强化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 重点做好老年人、未成年人和残障人士等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城区各类公共文化设施设置方便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少年儿童的活动区域和服务项目。区图书馆设立少儿活动阅览室、盲人阅览室,配备盲文阅读设备和文献,设置专用计算机设备,方便盲人使用。区少儿图书馆结合青少年儿童思想道德建设和青少年儿童特点,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提高读书兴趣,展示个人才华。办好和平“枫叶杯·全国青少儿书画大赛”、和平“中华诵读”等活动。区文化宫坚持举办“心目影院”活动,定期为盲人放映、讲解电影,扩大“圆梦·爱心艺术学校”为农民工及困难家庭子女进行义务培训的范围。针对上述特殊人群加大公共文化供给,组织更多颇具影响力的文化活动,加大文艺宣传力度,举办各类文化展览,办好《都市文化》杂志。 区少年宫继续开展各类少儿艺术培训, 创作更多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
★加强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
(1)实施文化惠民“四个一”工程。组织全区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每年放映公益电影100场以上;组织公益“和平大讲堂”100场以上;举办各类公益文艺演出100场以上;举办各类公益文化展览100场以上。 动员驻区影剧院等多元文化载体,在政府资金的引导下设立引导项目,通过设立公益性专场、公益服务日活动等向公众提供免费或低票价、多元化公益演出和电影放映等服务。
(2)建立群众文化“一街一品”的新格局。 结合区域文化特色,打造“五大道历史文化”、“小白楼欧陆文化”、“新兴志愿者文化”、“劝业场商旅文化”、“南市楼门文化”、“南营门民俗文化”等六个特色文化活动区域。
(3)充分发挥非遗馆、作家馆和文管所的作用。 进一步加强对地方名人的作品藏品、历史文物、馆藏文物的征集、挖掘、整理、展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和传播。对具有和平区特色和重要艺术价值的原创艺术和民间艺术产品的生产、传播给予重点扶持。
(4)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实行文化补贴惠民项目。 区政府大幅提高公共文化艺术领域采购与资助的投入,设立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公益文化项目, 通过公共文化专项资金予以优先支持。 实行文化补贴惠民,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群众受众率和参与率。
(5)加强公益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声讯、通讯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和公共文化服务技术支撑系统,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建立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群众文化活动远程指导网络,推进城区有线电视和无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充分利用和平区城宽网等网络媒体, 提高文化信息传播速度与质量, 基本形成资源丰富、服务便捷、覆盖全区的数字文化服务体系。100%的基层群众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享受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宫、数字非遗馆、数字博物馆、数字美术馆的数字化信息资源服务。
2012.05.10
(新闻来源:人民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