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
 
 
文化新闻
 

“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举行

 
 

  11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第三场中外记者招待会——“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新闻发布会在北京梅地亚中心举行。中宣部副部长、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孙志军,文化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赵少华,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新闻出版总署党组书记、副署长蒋建国出席新闻发布会,就文化体制改革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的情况回答了记者提问。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历史的抉择
  孙志军表示,听了十八大报告,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我们党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全局,着眼于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可以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盼、历史的抉择。
  经过十年的探索前行, 文化体制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形成了新的文化建设理念。明确了文化事业政府主导、文化产业市场主导, 尊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两大规律。 处理好文化发展之“魂”与文化传播之“体”的关系,以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做到了“两手抓、两加强”。
  二是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主要是政事、政企、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多年来已有6900多家事业单位核销,近30万人的事业身份注销。积极推进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副省级以下城市的文化、广电、新闻出版行政主体有效整合。初步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产业生产经营机制。
  三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创作生产蓬勃发展。同时,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原则,以财政投入为主体,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体系框架基本建立,初步解决了农村贫困地区看书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等关系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问题。 以企业为主体, 推动了文化产业发展由小到大,规模实体不断增强,促进转方式、调结构的作用日益显现,使其日益成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稳步推进
  在回答记者关于国有文艺院团转企改制后能否养活自己的问题时,赵少华列举了一组数据:2011年全国表演艺术团体演出场次达到155万场次,比2008年增加了64.5万场次,增长幅度为71.2%;演出收入达到52.8亿元,比2008年增长了32.3亿元,增幅为157%。事实证明,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产生了比较好的效果。
  赵少华说,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在确定转企改制的2103家国有文艺院团中,2093家已完成改制。一个以企业为主体、事业为补充的新型演艺体制格局已经基本建立。同时,国有和国有控股的骨干演艺企业不断涌现,全国14个省区市组建了省级演艺集团公司,其中多家注册资本或年收入都超过了亿元。
  另外,文化部对国有院团的改革制定了扶持政策,目前,中央和省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出台了40多项院团改革的配套政策。全国财政对艺术表演团体的投入2008年为57.3亿元,2011年增加到83.5亿元,增幅达45.7%。中央和地方众多职能部门齐抓共建的国有文艺院团改革发展政策体系基本建立。
  赵少华同时也表示,国有文艺院团普遍底子薄、包袱重,实力比较弱,缺少走市场的经验。下一步,文化部会在深化改革过程中,促进其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治理结构,加大扶持力度,创造生产更多的精品佳作,更好地为社会服务。这个过程中,要采取转制一批、整合一批、撤销一批、划转一批、保留一批的改革路径,对不同的类型明确不同的改革发展要求,确保改革的稳定推进,也保障这些院团能够健康发展。
  申遗对提升遗产保护水平作用显著
  针对社会普遍关注的世界遗产“申报热”现象,赵少华回应说,“申遗”绝不是最终的目标,而是在切实保护和管理好世界遗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世界遗产的社会功能,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赵少华说,近几年,国家文物局适时加强了世界遗产的申报、保护和管理工作,也及时将价值突出、保护管理到位等的项目列入了动态管理的世界遗产预备名单,而且对申遗项目在遗产的本体保护、周边环境整治与民生改善、法律法规建设和保护状况监视、巡视等方面不断加大管理力度,指导督促有关地方政府提早开展世界遗产的申报准备工作,来确保申遗工作的质量和成功率。
  今年, 元上都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我国世界遗产的总数达到了43项,而其中世界文化遗产就有30项,位列世界第三。“实践证明,世界遗产申报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契机,对于遗产保护水平的提升作用十分显著。现在出现了申遗热,不是坏事,只是需要规范。所以,未来要继续健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法规、保障机制、专家咨询机制、预警系统,规范展示和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利用的质量和水平。”赵少华表示。
  扩大国际交流规模和渠道
  在回答中国需要采取怎样的措施来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时, 赵少华谈到,中国已经与149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协定,这些协定使国家之间建立了非常好的互动关系,同时也开展了文化年、文化节、艺术家交流、专题文化展示等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赵少华坦言, 中国不单是让优秀文化走出去,还把外国的优秀文化引进来;不仅在文艺形式上交流,而且在思想文化领域也进行对话交流。 当然,在整个交流过程当中,还存在 “文化逆差”,这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交流的渠道、规模、形式、内容,真正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五千年积淀下的深厚优秀文化。
  孙志军介绍说,中国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走出去,目前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政府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二是以孔子学院作为汉语交流平台,促进更多国家和国际友人对中华文化的了解;三是通过文化产品本身走出去,促进国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四是通过新闻媒体的交流,让世界各国能够了解一个真实的、积极发展的、倡导世界和平的中国。
  中国电影要靠实力应对冲击
  中国电影市场受到了国外电影的剧烈冲击,田进对此表示,今年2月18日,中美双方就解决WTO电影相关问题签署了谅解备忘录。此后,美国影片的进口数量和分账比例都有了大幅度提升,这给美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同时,也给中国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田进谈到,一组最新数字表明,今年1月至10月底,国产故事片已经生产了638部,电影票房收入达到132.72亿元,已经超过了去年全年的票房收入,票房收入比去年同比增长了40%。但是,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只有41.4%,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多年来国产影片的市场主导地位有所动摇。
  造成中国电影市场压力的客观原因是进口影片带来的市场强势冲击,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国产影片的市场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这就迫切需要增强电影的创作拍摄活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电影生产力,多生产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既有市场又有思想的优秀影片。
  金屋银屋不如有个书屋
  蒋建国在介绍我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成就时说,2011年,我国图书出版品种和日报总发行量已居世界第一位,电子出版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二位,印刷业总产值已居世界第三位。
  蒋建国说,在大力繁荣新闻出版产品创作生产的同时,还要积极推进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在中国的惠民工程和行动中,惠民最大、影响最深刻的一件事,就是在全国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建立了60多万个农家书屋。通过农家书屋建设的带动,又推动了学校书屋、工矿书屋、社区书屋、连队书屋等各类书屋的建设,现在全国建成的各类书屋已经达到100多万家。 书屋的投资虽然非常有限,但是书屋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正如农民朋友们所说,“金屋银屋不如有个书屋。”

                                    2012.11.12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传媒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