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4月7日),国务院召开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表彰电视电话会议,本市设立分会场进行收听收看。会后,本市召开天津市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总结会议,贯彻国务院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全面总结天津市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特点。
天津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地处九河下梢,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港口城市,可移动文物种类丰富,数量庞大,价值突出。可移动文物的年代序列完整,涵盖从距今万年以上的旧石器到距今不过百年的近现代文物。同时,天津还拥有大量的标本化石。中国历代文物艺术品自成体系,品类齐全,与大量反映天津地区晚清以来社会发展变迁的近现代历史文献、照片、地方史料等历史类文物相得益彰。在历代文物艺术品收藏中,书法、绘画、瓷器、玉器、砚台、玺印、敦煌文献、甲骨、邮票、地方民间艺术等颇具特色,彰显了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传统。
我市的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从2012年10月开始,到2016年12月结束。普查分为工作准备、普查实施和验收汇总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2013年6月至9月, 主要任务是制定普查实施方案,学习国家发布的规范和标准,组织培训。第二阶段自2013年10月至2015年12月,主要任务是以区县(目前我市原宁河县、静海县、蓟县均改为“区”,本工作报告以“一普”标准时点为基准,在报告中对上述三区仍称为“县”)为基础,开展文物普查认定和信息数据登录。 第三阶段自2016年1月至12月,主要任务是进行普查数据、资料的整理、汇总, 数据库建设和公布普查成果。通过本次普查工作, 在天津市行政区域内实现摸清家底、建立登录制度、服务社会的三大目标。
普查期间, 我市共向8310家单位发放《国有单位文物收藏情况调查登记表》 , 经摸底调查、 文物认定 ,共确定127家单位进行藏品登录 , 采集藏品675110件/套 , 实际数量1784494件 , 于2016年全面完成普查任务 。 在127家单位采集的675110件/套藏品中 ,从单位隶属关系看 , 市属单位藏品比重最高 ,为648458件/套 ,占全市藏品比重96.05%; 从单位性质看,事业单位藏品比重最高,为672336件/套,占全市藏品比重99.58%; 从单位类型看,博物馆、 纪念馆藏品比重最高 ,为521474件/套 , 占全市藏品比重77.24%;从行业分布看, 文化文物、 体育和娱乐业单位藏品比重最高,为652659件/套, 占全市藏品比重96.67%。
通过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在不改变文物权属现状的前提下,全面掌握了本市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使用管理等情况,总体评价可移动文物保护现状;建立、完善全市可移动文物认定体系、档案、名录和信息管理系统;进一步促进文物资源整合利用,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有效发挥文物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建立社会参与、部门联动、权责共担的文物保护机制,形成文化遗产共建、共管、共享的保护格局,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和能力。各文物收藏单位对文物名称、类别、级别、年代、质地等14个基本指标项进行了规范化、标准化填报,完成了藏品账目及档案的信息化,规范了藏品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