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至19日,“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天津志愿团来到西藏昌都, 举办了两场大舞台文艺演出、三场大讲堂艺术培训、一场大展台书法美术交流笔会,把文化服务送到边远地区。
市文广局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市文广局高度重视对口支援西藏文化建设工作, 连续3年来到昌都市开展文化志愿活动,陆续支持建设了天津图书馆、天津市少儿图书馆昌都分馆、丁青分馆、江达分馆等文化设施,捐赠大量图书资料、乐器、电脑等文化设备,培训了多批图书馆管理人员、文化馆业务骨干。除了组织演出和培训外,天津文化志愿者团队还带去了丰富的文化用品。通过交流互访,昌都文化工作者学习了内地文化工作的先进经验和理念,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天津文化界则进一步加深了对藏区文化的理解和认知,兼容并蓄丰富了自身的文化内涵。
作为此次“春雨工程”边疆行的重头戏, 天津文化志愿者团队分别在贡觉县和卡若区达若村演出2场,这支文化志愿者团队不仅有天津群文系统的精英,还请来了专业演出院团的艺术家助阵,演出内容除声乐、舞蹈、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外,还加入了魔术、杂技等元素。除了丰富的演出形式,文化志愿者们在演出内容上也是颇费心思 。 来自河西区文化馆的王淮 、 赵俊哲提前20天加紧创作了快板《夸西藏·赞昌都》,受到藏族同胞欢迎。王淮告诉记者:“曲艺是文艺的轻骑兵,要反映现实生活,接地气。我们临时创作这个作品,既是自己的所想所感,也得到了观众们的喜爱和肯定。”演出所在的贡觉县海拔3700米,演出时演员们要抵抗高原反应,冒着低温,穿着单薄的演出服演出,每个演员从舞台上走下来都要马上吸氧;条件有限,演员们因陋就简,都挤在大巴车上化妆、换服装。
除了用文艺演出的形式为藏族同胞送去问候,精准的基层文化对口服务更如春雨滋润着边疆大地。据了解,为了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昌都地区民族歌舞团、民间艺术团、民间演出团队经常到基层一线,在农牧民中间进行演出。他们中间,有许多年轻的文化工作者,对于天津文化志愿者的到来非常高兴,“我们希望有更多学习的机会。”贡觉县民间艺术团演员扎西达瓦说。
“ 我们来共同探讨一下民族声乐如何能发展得更好。 ”天津音乐学院副教授曹俊玲以边唱边讲的方式为来听课的昌都市康巴艺术团 、 三江茶马文化艺术团以及卡若区民间艺术团的演职人员细心讲解发声和唱法,“这种机会实在太难得了,他们的嗓子都很好,但是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方法,却是一个难题。”在当地小有名气的声乐演员石央次旦说。曹俊玲也对民族特色的歌曲非常着迷,学员们每唱一首,她都要留下谱子。“这次虽然是来讲课,但也是难得的采风机会,我们要向他们学习怎么进行接地气的表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