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打造和深化集聚园为发展的主流载体,以加快推进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有效抓手,以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融合发展为主要形态,努力打造文化综合体。”这是滨海新区给自己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日前,“走基层、看文化”采访团来到滨海新区,这里文化产业和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的齐头并进,繁荣了该区的文化事业、丰富了百姓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了居民幸福感指数。
加大扶持力度 滨海文化融合发展
近年来,滨海新区文化产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影视动漫、设计创意、广告会展、数字传媒、互联网应用、文化旅游、文化用品制造等主导产业,全区共有文化创意类企业近5000家,汇集卡梅隆影视、未来电视、搜狐视频、58同城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文化企业。天津环球磁卡股份有限公司、新经典文化公司已在上交所上市,58同城在纽交所上市,唐人电影制作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正筹备上市。
“我们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培育了天津滨海国际文化创意展交会,打造了京津冀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优质平台。”滨海新区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处处长贺淑荣说,按照“建设国家级滨海新区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的总体定位,滨海新区正在逐步形成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一区多园”发展模式,新区对于文化产业的扶持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9698万元,支持项目达到204个。
目前,滨海新区已经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之一,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融合,通过主题演艺或实景演出,带动滨海航母主题公园、极地海洋馆等景点发展,两个“旗舰”景区吸引游客数量均超过百万,经营收入均超过亿元。同时,滨海新区以创建文化金融产业合作试验区为契机,完善滨海新区文化金融合作机制,为全区文化企业提供金融支持和保障。
打造文化集合体 新区优化产业结构
刚刚建成的滨海文化中心融合了文化、餐饮、旅游、休闲等多种功能,是滨海文化的聚合体,“十一”期间已正式对外开放。
滨海文化中心融合了现代与传统艺术,包括滨海美术馆、滨海现代城市与工业探索馆、滨海图书馆、滨海演艺中心、滨海市民活动中心、文化长廊等,无论少年、中年、老年均能找到自己喜欢的艺术,成为滨海市民“了解世界的方式”。
“‘十一’期间,美术馆、图书馆、演艺中心、市民活动中心、文化长廊以及文创街区和餐饮街区进入了试运营。试运营期间恰逢中秋节,演艺中心还带来了包括歌剧图兰朵等在内的一系列的表演活动。”滨海文化中心相关负责人告诉“津云”—前沿新闻记者, 滨海文化中心实现馆馆相连、馆馆互动, 例如,“十一”期间美术馆进行“一带一路”主题的“丝路文化与艺术大展”,大剧院同步播出“一带一路”演出,图书馆举办同一主题的读书会,形成文化的聚合。
据悉,滨海文化中心的“文创街区”“餐饮街区”是两大特色街区。“既有公益文化,又有商业休闲娱乐,市民漫步在文化中心,喝个茶、吃个饭、看个电影、看本书、欣赏一下高雅的歌剧……足不出户,便能享受文化盛宴。”滨海文化中心负责人说。
打通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市民天天有戏看
在文化体制改革、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方面, 滨海新区也勇当排头兵, 积极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挖掘整理民间和本土文化,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群众。
在塘沽文化馆, “津云” —前沿记者看到一场评剧演出聚集了上百人观看。 “ 我们基本每天都过来看, 有评剧、豫剧、歌舞演出等等, 还有定时的公益电影, 通过‘文化随行’APP网上订票就可以过来观看。”市民张先生说。
“津云”—前沿记者现场看到,这些演员无论是唱腔还是舞台表现非常专业,经介绍才知道,这些演员是评剧爱好者。“塘沽注重群众文化建设,已经从社区选拔培养了40多支文艺团队,通过塘沽文化馆为他们提供表演的机会,同时,全年不间断的文艺演出又丰富塘沽市民的业余生活。”塘沽文化馆创作部主任孙骥说。
据了解, 滨海新区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开展了多种文化惠民活动,举办了200多场公益演出和市民广场舞大赛等活动。 采访期间,恰逢“滨海杯”市民广场舞大赛决赛举行,12支队伍从全区191支队伍中脱颖而出角逐一、二、三等奖。来自塘沽杭州道街的金色港湾艺术团舞蹈队,已经多次参加广场舞大赛。“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已经超多60岁, 大家通过跳广场舞结识, 也通过广场舞练得一副好身体。‘滨海杯’广场舞大赛给我们普通塘沽市民一个展示的舞台, 也鼓舞我们努力向更专业的水平努力。” 队长王静茹告诉“津云”—前沿新闻记者。
滨海新区文化惠民活动给普通市民提供了更多的展示平台,让中老年人有上台表演、实现梦想的机会,丰富中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今后,滨海新区还将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带一路、自贸区建设等为发展契机,提升文化基础设施体系水平,优化“一星多卫”文化设施空间布局,开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的广阔前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