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篇 曲 艺
 
  第九章 曲艺书刊
 
 
                     第三节 曲艺学术、理论著作 ...回目录 
  民国时期,天津曾有少量的曲艺题材的书籍出版。新中国成立后,天津的曲艺艺人和曲艺理论研究人员以对曲艺事业的热爱和改革、创新精神,在艺术实践和理论研究中,或对曲艺事业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或对不同曲种的特点、风格和审美特性,或对曲艺名家的成长、奋斗历程与艺术成就等,认真构思升华完成的学术或理论创作,达到了相当水平,并由出版部门出版发行。
  一、民国时期的著作
  《菊花锅》
  文集,刘炎臣著。1941年10月由天津三友美术社出版。
  该书汇集了作者从1931—1940年间发表在天津20多种报刊上的227篇文章,约16万字,内容多为京剧、昆曲、曲艺艺人的轶闻趣事, 戏剧评介以及曲艺消息等。
  《歌舞升平》
  《游艺画刊》丛刊之一。由《游艺画刊》编辑部编,1942年2月出版。天津华新书局发行。
  该书介绍了荣剑尘、谢芮芝、骆玉笙等艺人;刊载评论和赏识文章,如《鼓词之音》、《相声界之三怪——蒋君、沈君、张君》、《漫谈梅花调》、《侯宝林的戏迷杂学》等;发表曲目脚本,如子弟书《黛玉悲秋》,梅花大鼓《宝玉探病》、《目连救母》,莲花落《老妈开嗙》,牌子大鼓《全德报骂女》、《全德报别女》,八角鼓牌子曲《一百单八将》,太平歌词《劝人方》,相声《海山居士》、《司马懿活捉诸葛亮》、《记帐新法》、《姐夫戏小姨》、《卖春联》、《巧对春联》、《歪讲百家姓》、《地理图》等。
   《板鼓声》
  天津报人党子威编著的曲艺艺人评传集,约于1942年在津出版。该书介绍评论了在津享名的46位曲艺艺人,并附艺人的照片和作品。还登载部分艺人的文章及流派代表曲目的唱词,以及当时社会文人的题词和艺人的生活照片、演出照片。该书保存了天津曲艺的珍贵史料。
  二、新中国成立后的著作
  《曲艺概论》
  作者侯宝林、汪景寿、薛宝琨。1980年7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该书是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的“曲艺”讲义和侯宝林相声著作的基础上改写而成。它以翔实的资料、深入的研究, 对曲艺概念、 曲艺源流、曲艺特征、曲艺分类、少数民族曲艺、曲艺研究出版状况,以及鼓曲和诵说类的一些曲种的历史、特征、表演、创作等作了介绍。它讲述了曲艺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认为:没有曲艺,就不会有一代文学代表的元曲,就不会有古典的白话小说,就无法解释叙事诗在汉代的发展。大声疾呼:应在中国文学史上给曲艺艺术以应有的地位。该书分两编,共10章39节。内容包括:曲艺艺术的历史源流,曲艺艺术的基本特点,传统曲艺遗产的评介和新中国成立以来曲艺艺术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以及鼓曲、相声、评书、快板、山东快书等曲种的介绍等。
  《相声艺术论集》
  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相声大师侯宝林1979年息影舞台后,与几所大学中文系的教师合作,共同撰写相声艺术的理论、评论等文章,合编成此书。
  全书共计13篇文章,内容分为5个方面,即:1、概括相声的传统特点;2、评论老舍、何迟的相声创作;3、评介相声艺人“穷不怕”和张三禄;4、传统相声的表演和技巧;5、相声历史资料等。
  《相声溯源》
  侯宝林、薛宝琨、汪景寿、李万鹏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5月出版。
  该书分四章:一是相声的“说”和“说话”;二是相声的“学”和“像生”;三是相声的“逗”和“参军”;四是相声的唱和戏曲。即以相声的“说、学、逗、唱”为纲,与历史上的评书、口技及“参军”戏、元曲等戏曲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说明相声产生的历史源流。
  《侯宝林和他的相声艺术》
  薛宝琨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2月出版。
  该书分《总说》、《解放前的侯宝林》、《在解放的路上迅跑》、《他拿起了沉重的笔》、《论“侯派”相声》、《从文盲到教授》、《成功的秘诀》等章节,对侯宝林的艺术生涯和侯派相声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论述。作者认为侯宝林的相声有七个特点:一是寓庄于谐,意高味浓;二是合作默契,密切交流;三是惟妙惟肖, 神形兼备; 四是本色自然,夸而不诬; 五是留有余地,恰到好处;六是俗中见雅, 雅俗共赏;七是运斤用斧,语言巨匠。此外,还评介了侯宝林对相声理论的开拓和贡献。该书于1984年获天津市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骆玉笙和她的京韵大鼓》
  薛宝琨著。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4年5月出版。
  全书分三部分: 第一,关于京韵大鼓; 第二,骆玉笙的艺术道路; 第三,论“骆派”大鼓。作者论述了京韵大鼓的特点: 雅俗共赏的形式, 刚柔并济的风格, 说唱结合的方法, 一曲多用的唱腔, 写意传神的表演等。论述了骆派京韵的特征:①依情唱曲,入乎其内;②一曲多变,出乎其外;③字正腔圆,纵横贯注;④颤音明丽,高低驰骋;⑤成熟老练,炉火纯青。
  《笑的艺术》
  薛宝琨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12月出版。
  该书结合人们喜闻乐见的名篇选段,探讨了笑话、相声、喜剧等艺术形式是如何引起人们发笑的。该书获天津市1984年度“优秀作品奖”。
  《中国的相声》
  薛宝琨著。为《祖国丛书》中之一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年6月出版。
  该书分为四部分:第一、“说学逗唱”溯源头,阐明“说学逗唱”的历史源流及其各自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手法;第二、相声艺术的成熟,着重介绍相声的历史渊源、流派、兴衰以及解放后的发展;第三、相声艺术的繁荣,详细地介绍相声演员侯宝林、马季、夏雨田、苏文茂以及相声的沿革,论述了何迟与“内部讽刺”相声等;第四、相声艺术的崛兴,以几篇作品为例介绍姜昆、侯耀文、师胜杰等相声艺术新秀,反映了这一时期相声由感情的倾泻到形象的摄取、由政治抒情到艺术再现的创作深化过程。该书于1995年获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成果专著二等奖。
  《王毓宝与天津时调》
  刘志凯编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7年9月出版。
  全书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简述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的艺术成长道路;第二部分介绍王毓宝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唱节目如《踢毽》、《放风筝》、《七月七》、《喜荣归》、《盼情郎》、《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村庄》、《军民鱼水情》、《梦回神州》等22段天津时调作品。
  《中国的曲艺》
  薛宝琨著。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出版。
  该书介绍了什么是曲艺;曲艺溯源;贾凫西和“木皮鼓词”;弹词艺术前后四家;说书名家柳敬亭; 石玉昆与《三侠五义》; 扬州评话与“王水浒”、“唐三国”;韩小窗与清代“子弟书”;“白妞说书”话大鼓;“评书大王”双厚坪与陈士和;从刘宝全到骆玉笙;从莲花落到快板书;八角鼓、单弦与旗籍子弟;从扬州清曲到四川扬琴;乔清秀与河南坠子;山东琴书的南路、东路和北路;东北地区的“二人转”;高元钧与山东快书;四川相声与上海滑稽;张寿臣与传统相声;侯宝林与相声改革;韩起祥与陕北说书;广东木鱼歌与少数民族曲艺;曲艺的现状问题等内容。书末附有百名艺人小传。
  《薛宝琨说唱艺术论集》
  薛宝琨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该书共收入薛宝琨的艺术理论与评论文章23篇。
  第一部分6篇,讲述曲艺的本质特征、艺术特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以及民族文化心理对曲艺创作、表演的影响。
  第二部分8篇,论述通俗小说的传奇性和情节结构的辩证艺术,市民意识对通俗小说、评书的影响,传奇文学的欣赏心理等。
  第三部分9篇,论述相声的幽默性、时代性和传统精神,评论了“侯派”、“马派”相声的喜剧风格与欣赏心理等。
  《相声艺术的奥秘》
  刘梓钰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0年3月出版。
  该书是一部运用美学、系统论等观点研究相声艺术的专著。分为5章:一是相声艺术的本质;二是相声艺术的内部组织; 三是相声艺术的审美特性;四是相声艺术的功能;五是相声艺术的未来。在全面介绍相声的知识之后,将相声摆在曲艺、喜剧、民族审美心理和民族审美意识的开阔角度,多维而立体地进行审视和辨析。该书根据语言在相声中的特殊地位,从喜剧性、写意性、节奏性、随时性等几个方面论述它们与语言的关系;还从力度、深度、广度等视角论述相声艺术的本质、审美特性、喜剧性功能及其难以预卜的未来前景等。该书于1993年获天津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专著三等奖;1995年获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一等奖。
  《中国说唱艺术理论》
  薛宝琨、鲍震培著。花山文艺出版社1990年12月出版。
  该书对唐说唱、宋金诸宫调、明清宝卷、清代子弟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作了研究和论证。还论述说唱艺术的历史脉络、艺术风范及其精髓。该书于1995年获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三等奖。
  《中国曲艺史》
  倪钟之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年3月出版。
  这是一部通史性的曲艺史书,填补了中国文学艺术发展史研究的一项空白。
  全书论述中国说唱艺术产生的历史渊源和衍变发展规律。书的前六章从先秦诸种说唱因素谈起,论述经过孕育、形成、发展、转化及至许多曲种的形成;第七章是辛亥革命后曲艺的发展状况。该书于1992年获中国图书奖二等奖;1995年获全国曲艺理论研究优秀科研成果专著二等奖。
  《马三立别传》
  刘连群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1年4月出版。
  该书分为“求学篇”、“问艺篇”、“撂地篇”、“齐家篇”、“闯荡篇”、“迎春篇”、“‘买猴儿’篇”、“长乐篇”8个部分, 系统地描述1927—1987年马三立的经历。既真实地反映了马三立崎岖坎坷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生路程,也揭示他隐藏于幽默背后的苦涩、笑声之外的悲愤、憨厚之中的机敏、平和表层下的倔强,以及他艺术生涯和舞台之外的许多鲜为人知的趣闻轶事,展现出一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的马三立。1996年5月天津电视台将该书改编拍摄成电视连续剧《马三立》(桂禹清编剧,陈绍武、钟海改编,姜申导演,汪洋主演)播出。
  《曲艺民俗与民俗曲艺》
  倪钟之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该书是一部从民俗学角度研究曲艺的专著。 它以大量的史实和例证 , 论述了曲艺流变与古代民俗的关系, 以及曲艺在民俗活动中的方式等。该书通过对曲艺的行为特点、行规、行话、艺谚等传统文化因素的剖析,揭示其深刻的内涵和自身的规律。
  《王济曲艺文集》
  王济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该书分为两编,上编收入作者从事曲艺工作40多年来所创作的京韵大鼓、天津时调、梅花大鼓、西河大鼓、快板书等各类唱词22篇;下编收入有关李润杰快板书创作及表演评论、“骆(玉笙)派”京韵大鼓研究、天津时调研究、鼓曲音乐研究以及曲艺文学评析等文章30篇。
  《何迟自传》
  何迟口述,王天颐、陈建平、何畏记录整理。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11月出版。
  相声作家、剧作家何迟在身患多种疾病、瘫痪在床后,从1982年开始每日口述3小时,至1989年,历时7年,3易其稿,终使本书面世。 书分上下两集共33万字。
  该书记述了何迟少年时代成长,青壮年献身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历史和解放初期投入天津文化艺术管理与教育工作的经历。1957年被错划成“右派”后仍坚持搞创作;“文化大革命”期间受迫害致残,1979年获得新生后又开始了新的创作历程。该书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津留学的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的学生也争相购买阅读。
  《论苏文茂的相声艺术》
  刘梓钰主编。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11月出版。
  该书集结京津相声理论工作者和专家学者研究苏文茂相声艺术的评论文章近30篇。文章从不同角度评论了苏氏相声的风格、艺术特色及其创作道路等。书末附有《苏文茂艺术年表》。
  《刘梓钰曲艺理论文选》
  刘梓钰著。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年12月出版。
  该书为作者的曲艺理论选集。全书收论文56篇。内容是对曲艺基础理论及某些曲种的探索;对曲艺创作、表演、理论现状的思考;对传奇文学的特性及某些范畴的研究;对天津曲艺历史的考证等。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
  《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天津卷》编辑委员会编著。主编刘瑞森,副主编刘梓钰、李光。天津市艺术研究所承担编纂。中国IS—BN中心1993年12月出版。
  该书是一部具有史料、学术与文献价值的曲艺著作。其内容对天津的9个曲种的流传状况、风格特点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 为探讨天津市的曲种兴衰、曲艺音乐的形态与构成规律等提供了较完整的曲艺音乐曲谱和背景文字资料。
  书中记述的9个曲种是京韵大鼓、天津时调、卫子弟书、西城板、铁片大鼓、单琴大鼓、京东大鼓、梅花大鼓和太平歌词。
  书末附有《天津曲艺音乐种类表》和《天津主要传统曲目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