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名品荟萃 佳作咸集——天津文物2006年秋季竞买会预展介绍
     
    经过半年时间的广泛征集和精心筹备,天津文物2006年秋季竞买会将于12月11—13日在天津远洋宾馆预展,12月14—15日举行,所有拍品现已准备完毕,静候佳音。承继春拍取得的良好业绩 ,此次竞买会经专家层层鉴选 ,严格把关,精推出1300余件拍品,其中书画850余件 ,金石450余件 ,分为“ 中国古代书画·成扇扇面 ”、“中国近现代书画”和“中国瓷器·玉器·金铜佛像·工艺品杂项”三个专场。
  书画——满架珠玑,不可胜数
  此次中国书画的古代部分可谓异彩纷呈 ,蔚为大观 。董其昌、陈继儒、张瑞图、王铎、米万钟、傅山、祁豸佳、梁山舟、王文治、刘墉、伊秉绶等大家的各体书法同台竞艺,逐一演绎书风流变。雍正帝、乾隆帝、道光帝、慈禧皇太后等清代帝后御笔庄重典雅,皇家气派十足。缂丝被誉为中国织锦史的顶峰,有着“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乾隆御笔字对集御笔风韵、皇家风范及精妙的缂丝工艺于一身 ,着实精美难得 。其他重要历史人物如袁枚、林则徐、左宗棠、彭玉麐、祁隽藻、李鸿章等的书法艺术也都展现了各自深厚的文学修养和精深的艺术造诣。绘画方面则有明代宫廷画家刘俊《笔阵图》、王翚《溪堂佳趣》等等,皆为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近现代书画部分同样群贤毕至,四大画派齐聚。京津画派作为主打品牌,齐白石《松寿图》、于非厂《翠竹雀语》、徐操《崆峒访道》、陈少梅《人物四条屏》、刘奎龄《延年益寿》等重装上阵,强势出击。吴昌硕《美意延年》、张大千《秋江独钓》、张善孖《三异图》、刘海粟《山水清音》、谢稚柳《清水芙蓉》等海派力作济济一堂,光耀四射。长安画派四杰赵望云、石鲁、何海霞和黄胄集体亮相 ,尤以何海霞的巨制《 定军山下新战场 》分量最重 。岭南画派因高剑父《林间雀噪》、陈树人《梅花书屋》等也占据一席之地。此外,梁启超、吴敬恒、胡适、章士钊等近现代著名人物的书法能使人们从中重温那段激迭动荡的百年风云史。
  在中国近现代书画中不得不特别提出的是徐操的《崆峒访道》立轴。张大千在《四十年回顾展自序》中称“人物仕女,吾仰徐燕孙”,这并不是虚伪的自谦。徐操是京津画派的领袖之一,主要以古代传说、历史人物为创作原型,其功力之深为同时期画家所称道 ,更是后代工笔人物绘画之楷模 。《 崆峒访道 》立轴纵108.5cm ,横44.5cm ,纸本设色 ,作于戊寅(1938)年,描绘了七千多年前 ,炎黄子孙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怀揣拯救天下苍生的信念 ,不远万里,跋山涉水,西登崆峒,问道于仙人广成子的传说。整幅画面设色清丽,笔墨酣畅,青山云嶂仙气缭绕,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意境优雅,是徐操同类作品中的佳作。张大千《荷香四溢》立轴 ,纵176.5 cm,横80 cm,水墨淋漓,清香扑鼻。徐悲鸿曾说:“张大千的荷花,为国人脸上增色。”此幅画恰可使我们领略大师的深厚造诣。
  本次的中国书画拍品还适当增加了当代画家的比重 。范曾、程十发、刘旦宅、王明明、车鹏飞 、韩敏、方增先、白庚延、林墉、杨之光、石齐、贾广健等一批有实力、有功力的中青年画家的作品将一同登台,接受买家藏家的品评考验。
  成扇和扇面作品的书画作者几乎囊括近百年南北名家,各路画风流派尽展魅力,绘画题材多样,制作工艺繁复,吴湖帆《松溪飞瀑》、黄宾虹《春山古寺》、陈师曾《西园晚色》、颜文樑《冷月话归》等都是很具代表性的作品。齐白石双题的《事事多利》成扇描绘了四个饱满的柿子和八颗火红的荔枝,利用谐音,以物喻事。成扇背面是著名学人章一山的草书,笔走龙蛇,一气呵成,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瓷器——宣德官窑,独领风骚
  瓷器方面重点推出明宣德青花海水石榴纹贯耳瓶。明代瓷器于永乐朝有所创新发展,至宣德朝臻于鼎盛,创制出许多前所未有的新颖品种。郑和下西洋带回大量苏麻离青料后 ,宣德青花以其独特魅力享誉于世 ,万历朝便已成为待价而沽之古董,明末更被视作珍宝,至今仍公认为居明代青花瓷器之首 ,陶瓷界素有“青花首推宣德”之说 。宣德朝器物形制多种多样,造型奇特优美,青花缠枝花卉纹贯耳瓶即为其中之一。
  此瓶口径4.3cm,足径6.5cm,高19.3cm。唇口,直颈,颈两侧各饰一贯耳,肩以下渐敛,台阶式底,形制端庄。颈部饰海水纹,中间以回纹相隔,两贯耳亦饰回纹,肩与近足处分饰覆仰蕉叶纹,细密整齐,层次清晰,腹部主题纹饰为缠枝石榴纹。石榴被民间视为多子的祥瑞之果,宋代便已见于装饰在器物之上,元代时多作为辅助纹饰装饰于器物肩部,明清两代常与柿子、桃等组合成统一画面。此瓶以缠枝石榴纹单独入饰,花大而果实较小,花朵肥硕,枝叶线条流畅,排列有序,富于动感。青花发色浓艳深沉,且见有黑褐色结晶斑深陷于胎骨之中。虽无官款,但从造型、胎釉及纹饰特征来看当为宣德朝官窑作品无疑,相同器物见藏于故宫博物院(参阅《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花釉里红(上)》第98页)。
  明代永宣时期青花瓷的烧制堪称出类拔萃,独步古今,达到了最高的艺术境界。后世虽从未停止过对宣德朝高水平青花瓷的心慕手追,但由于历史的局限、青料来源和胎土的变化,再也没能重现宣德青花的独特风姿。南京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分别藏有此器的乾隆朝 、嘉庆朝仿品( 参阅《 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 》第240页 ;《 孙瀛洲的陶瓷世界 》第280-281页),虽得形似,但青花发色明显不同,且全无宣德本朝器物古朴秀美之气度神韵。
  瓷器部分此次主打清代官窑和民国细瓷。官窑中,形体硕大、制作精细的清乾隆缠枝莲托八吉祥纹铺首尊堪称重器。此尊口径19.3cm,足径20cm,高48.6cm。敞口,束颈,丰肩,肩两侧饰铺首衔环耳,鼓腹,敛胫,圈足。器身满绘青花纹饰,自上而下分为海水江牙纹、缠枝莲托八吉祥纹、变形莲瓣纹等六层。整器绘画细腻华丽,线条流畅丰满,白釉匀莹滋润,青花浓艳青翠。体态规整,端庄古雅,通体画工严谨而不呆板,为清宫廷典型陈设用器。清乾隆霁蓝釉天球瓶,口径11.5cm,足径17cm,高54.6cm。直口,粗颈,圆腹,内卧圈足,敦厚端庄,釉色纯正如蓝宝石,华贵富丽。霁蓝釉大天球瓶虽曾见拍于各大拍场,但如此瓶之色调浓郁深沉、品相完美无缺者,实属少有。此外,清康熙孔雀绿釉长颈瓶、清乾隆豆青釉日月盖罐、清乾隆青花婴戏图碗、清同治珊瑚红釉描金双喜字纹花盆等均各具特色,值得买家关注。
  近年来,民国瓷器市场逐渐升温,细瓷中的精品价格更是一路上扬。勤劳智慧的景德镇艺匠继承前人高超的制瓷技艺和先进的创作理念,烧制出大量精美作品,既有惟妙惟肖、酷似逼真的山水花鸟画,又有饱含丰富历史知识和极高艺术价值的人物故事图。本次瓷器拍品中不乏王大凡、汪晓棠、颜筱云等民国彩瓷名家之作,如粉彩问路牧童图灯笼瓶、粉彩渊明赏菊图灯笼瓶、粉彩龙山落帽图观音瓶等皆为精致逸丽的佳品。另外,此次还推出清乾隆至民国时期的十几块瓷板,构成一个小专场,具有王步早期画风的青花孔雀纹瓷板堪称个中翘楚。
  玉器——玲珑剔透,璀璨生辉
  玉器拍品中,一尊高18.5cm的明晚期水晶雕观音像十分少见。观音是我国最受崇拜的佛教神祗之一,自古即有“家家阿弥陀,户户观世音”之说。此像珍贵之处在于以一整块晶莹剔透的水晶雕成。观音隆额丰颐,双目俯视,面容沉静,神态慈和。自在座姿,一手握经,一手抚膝,衣纹简括自然,造型端庄大方。清紫檀嵌罗甸铜鎏金錾花托白玉雕鱼纹三镶如意,长55cm,玉质晶莹温润,洁净无暇。三块如意瓦子均采用浮雕技法,共琢肥鲤九尾,鲤鱼形态各异,有的作跳跃状,有的作游水状,姿态优美,栩栩如生。中国古时以“九”为最大数,《素问·三部九候论》有“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焉”之说,鲤鱼又被视为神物,“鱼”“馀”同音,民间年画“年年有余”皆画胖娃抱鲤内容,表示富足美满。九鲤一器,可见如意之至。紫檀座镶嵌罗甸花卉纹,且有铜鎏金錾花托白玉。整器保存完好,并有原套陈设玻璃罩及紫檀盒,十分难得。清中期白玉雕百福纹葫芦瓶,高18.5cm,质地润泽,器呈葫芦状,壁薄而均匀,底为圈足。盖部连有同器身等高的圆柱形管,肩两侧对称浮雕蝙蝠 ,腹两侧琢有“百”、“万”字样,象征福期绵延。整器造型典雅古朴 ,雕琢细腻圆润,既是一件实用器,也是一件精巧别致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 。清白玉雕龙凤呈祥纹牌,长8.2cm,洁白莹润,方正厚实。玉牌上部雕有一龙一凤,下部两角雕有两只蝙蝠,中有孔以供穿系,造型优美,古朴典雅。器中央正反两面分别刻有篆书“龙凤呈祥”和“万年清兰”,雕工精致,琢磨细腻,寓意吉祥。
  天津文物的玉器拍品历来种类丰富 ,物美质优 ,此次推出的各种陈设玉、佩饰玉、文房用玉等可以满足不同买家的需求。除上述几件精品外,清白玉雕桃源问津纹山子、清白玉留皮雕竹报平安纹珮、清乾隆白玉雕谷钉纹双龙耳盖瓶等同样都是玉质上好、工艺高超之作,买家不妨仔细观看比较,以甄选出自己心仪的美玉。
  铜佛——金光闪耀,鎏光溢彩
  金铜佛像是天津文物的保留专场,也是特色所在,历届竞买会都取得了不俗拍绩,具有很高的品牌效应。此次的铜佛专场为广大藏家准备了近百尊佛像,其中首屈一指的应数一尊清18世纪的铜鎏金绿度母像。此像高58.5cm,形制硕大。头戴五叶冠,葫芦形发髻,耳际U形缯带飘逸,耳珰垂肩,双目平视,笑容可掬,眉弓与鼻胫相连 。左手当胸说法印,右手置于膝盖作施与愿印。宽胸阔背,高乳细腰,身着长裙。胸前双层项链,短链下坠璎珞,长链从两乳外侧绕过。身侧两枝莲枝紧贴双臂,各有一朵即将绽放的莲花。像半跏趺坐,右脚踏一朵小莲花,两条帛带自肩部绕臂而下垂搭于莲座前。莲座上下均饰连珠,莲瓣圆鼓肥大,仰覆莲瓣对称布局,疏朗有致,装饰异常精美。整像身躯挺拔,气势磅礴,具有鲜明的蒙古造像特色(见载于《金铜佛像》第129页)。
  永乐宫廷造像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市场价值,堪称铜佛造像拍卖市场的风向标,此次推出的诸多佛像中便有一尊具有明显永宣宫廷造像风格的明15世纪铜绿度母像。此像高22cm,头戴花冠,国字形脸庞,面颊丰颐,眉弓如两道弯月,双目微俯,鼻翼、嘴角深陷,耳际U形缯带向上翻卷,耳珰垂肩 。身着长裙,半跏趺坐姿,胸前及腰际满饰璎珞并饰有臂钏腕钏。左手当胸,右手掌心向外置于右膝,双手各执一茎莲花,花茎置于两侧。台座采取仰覆莲形式,上下沿各饰连珠,莲瓣束腰较深,布局对称。整体造像比例匀称,刻划细腻,极其精美(见载于《金铜佛像》第126页)。
  本次的佛像拍品中,还有带有铭款的造像,如“大明弘治五年三月内兴县崇教寺僧清空诚造”款铜无量寿佛、“康熙四十四年九月初九日造”款铜真武大帝、“大清乾隆年敬造”款铜鎏金弥勒佛像等等。作为历史时代的见证,这些铭款无不大大加深了造像本身所包蕴的文化内涵,使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
  铜佛专场中还有一件清代的铜鎏金普巴金刚杵,工艺精湛,十分罕见。
  杂项——文房雅玩,妙不可言
  工艺品杂项部分中,一件清剔红雕漆高士图笔筒非常引人注目。在前不久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件高13.5cm的剔红雕漆高士赏游图笔筒拍到了人民币178万的高价( 第1095号 ),与之相比 ,此件笔筒材质构造、纹饰主题相似,且尺寸更大,达15.5cm。剔红是雕漆的工艺形式之一,以红漆在器胎上髹涂,层层堆积至相当厚度后,始行雕刻。此笔筒比例适中,包浆亮丽,画面饱满,以回纹作锦地,八位高士或观书,或论道,或携琴,或对弈,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山石树木刻划细腻,小桥流水,山道弯弯,极富动感。整器纹饰雕刻深隽,层次丰富,表现出一幅归隐山林的世外桃源画面,是一件精致的文玩珍品。清石叟款错金银夔纹四足鼎,高22cm,口沿饰双竖耳,下设四高足。腹部四面各雕饰一兽面,间饰错金夔龙纹,其下饰金点一周,炉底错金“石叟”二字。石叟为晚明僧人,其所制铜炉铜质与宣炉类似,多稀有金属成份,包浆厚而亮且偏黑,底部光亮的露胎处可见其色偏红有神 ,手感较好,所嵌银丝细如发丝 ,回纹转折见棱见角,盘曲处又柔软如丝,经几百年流传银丝若断若连,任其自然,倍受世人青睐。石叟所制之炉,人皆以“石叟炉”名之。此件铜炉具备了上述特点,整器造型典雅大方,是不可多得的石叟炉佳品。
  此外,明犀角雕双螭纹杯、明犀角雕荷花纹杯、清沉香木雕梅花纹笔筒、清西林山人款竹雕宴饮图笔筒、民国水竹邨人款端石雕云纹砚等均为杂项中的精细之作,可供藏家遴选。 
                                       2006-12-04
                               (新闻来源:天津市文物公司 信息员: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