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
|
|
|
|
 |
|
|
文博见闻 |
|
|
|
|
天津博物馆举办《俄罗斯十九世纪——二十世纪民俗艺术展览》 |
|
|
|
|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俄罗斯联邦外交部、俄罗斯联邦文化和大众传媒部、俄罗斯联邦文化电影署主办,天津博物馆、俄罗斯民俗博物馆、天津市对外文化交流公司、俄罗斯国家博物馆展览中心承办的《俄罗斯民俗艺术展览》,于2006年12月12日——2007年1月19日在天津博物馆举行。展览于12月12日上午10点开幕。
《俄罗斯民俗艺术展览》是俄罗斯年之俄罗斯文化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的民俗艺术展览。
俄罗斯民俗博物馆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俗博物馆之一。该馆坐落于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市,有着百余年的历史。这里收藏着俄罗斯及其周边国家各民族传统文化的艺术品和珍贵图片达50余万件,展示了俄罗斯欧洲部分、西伯利亚、远东高加索、克里米亚、中亚和哈萨克斯坦等157个民族从十八世纪末至今的文化。
展览采用了“民俗素描”的展示方式,选取了最能鲜明地反映出地方传统特点的典型艺术品1047件,作为每个民族的代表。通过实物和图片,介绍了十九至二十世纪俄罗斯的近百个民族的民俗文化。
展览主体框架根据地域原则,分为西北区、伏尔加区、俄罗斯区、西南区、中亚区、高加索区、西伯利亚区等七个民族文化板块。这样不仅可以展示出每个民族的文化独特性,还能反映出不同民族在相似的自然气候条件下,长期结伴生活、经历相同历史命运而形成的共同特征。
展览以图片作为开始,通过这些民族的不同外貌、服装、生活场景、日常陈设、典礼仪式等真实的照片,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了解十九世纪的俄罗斯民族现状,同时也使我们能以现代人的角度去审视这些仍然存活者的俄罗斯各民族传统。
欧洲部分以服装、器具、装饰等节日庆典用品为代表 ,勾勒出一幅复杂的民俗文化画卷 ,表现出斯拉夫、波罗的、芬兰——乌戈尔 、突厥 、罗曼等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特别是通过婚礼标志物来表现的俄罗斯人 ,是文化象征语言的良好载体,不仅传达出该民族的物质需求,同时也展现出他们的精神追求。珍贵的珠宝首饰、配饰、节日服装、仪式器皿等,也折射出伏尔加河沿岸民族的文化特点。
西伯利亚板块以“人与自然”对话为窗口,展示出对待文化的一种态度,即一个民族去适应恶劣自然条件的机制。这里展出的与养鹿、养鱼、养马和打猎有关的物品,使我们能够正确的评价西伯利亚民族对整个世界文明所做出的贡献。
中亚和哈萨克斯坦是通过定居和游牧两种文明来打开其独特世界的。定居文明主要展示了掌权者的标志象征物,如布哈拉埃米尔的服饰、仪仗鞍具 、装饰品、丝织品、铜器 、中亚犹太人祭祀器皿 、女子服装等 ;游牧世界则通过各种旅途用具、帐篷内用品、女子银饰和节日服装来展现。
高加索文化主要通过人们的日常交往模式来展现其独特性的。展出的镀银的犄角、动物或禽鸟造型的陶器、银杯、罐、盘、刀、桌布等用品,是传统餐桌上的必备品。另一同样重要的主体是武器,这是高加索民族男性文化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俄罗斯民俗艺术展览》设在天津博物馆二楼的特展厅,占地2000多平方米。为使观众对俄罗斯众多的民族有更直观的了解,展览除了相关的图片作为辅助展品外,千余件的展品多以模特的形式展现,从而使展览具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的特点。
《俄罗斯民俗艺术展览》是俄罗斯民俗博物馆筹组的一个大型的长期展览项目。旨在一个统一的展览空间里,对生活在二十世纪初期俄罗斯大地上,亲身见证了欧亚文化现象形成的各民族进行一次文化巡礼。展览通过对曾经构成俄罗斯帝国的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展示,从其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中可以看出,几百年来在同一国家生活的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一个融汇东西方传统,并被称为欧亚文化的独特文化空间。这对于我们更多地了解异国民族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06-12-13
(新闻来源:天津博物馆 信息员:贺培姗)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