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
|
|
|
|
 |
|
|
文博见闻 |
|
|
|
|
中国加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 |
|
|
|
|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18日在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说,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达1.49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亿多元。
同时他表示,因保护不善,致使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世界文化遗产,将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的世界遗产数量位列世界第三,共有33处世界遗产地,其中有23处世界文化遗产、5处世界自然遗产、1处文化景观、4处文化与自然双遗产。
据财政部门的统计,“十五”期间(2001年-2005年)中央财政对世界遗产地的112个文物保护项目共投入1.89亿元。而“十一五”(2006年-2010年)开局之年的2006年,中央财政安排了1.49亿元用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抢险维修等,投入经费的增长幅度之大前所未有。
地方各级政府也不断增加辖区内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 ,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越来越有力的经费支撑 。如2000-2006年,北京市地方财政对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修缮投入近2亿元,其中长城3600万元,天坛5000万元,颐和园近7000万元。
在加大投入的同时,中国政府还通过建立和完善制度,对世界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根据刚刚由文化部公布实施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办法》,中国将对世界文化遗产和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的文物保护项目实行监测巡视制度,因保护不善,致使真实性和完整性受到损害的世界文化遗产,将由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警示名单》予以公布。
国家文物局目前就建立监测巡视制度制定了《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巡视管理办法 》,明确了世界文化遗产的监测程序、职责、内容,规范了监测行为。
单霁翔在全国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会议上说,希望通过加强对世界文化遗产的管理,彻底扭转当前存在的“重申报,轻管理”的局面,真正保护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2006-12-19
(新闻来源:中国文物信息网)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