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积极推进大运河整体“申遗”
              本市全面启动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
             
 

  作为京杭大运河重要的沿岸城市之一, 本市积极配合京杭大运河整体申报世界遗产工作, 以大运河遗产保护与“申遗”为中心,积极推进大运河遗产的调查、研究、评估和认定等基础工作。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承担的“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文物资源调查”工作已经进入全面田野调查阶段。
  大运河与沿线自然环境和乡村城镇具有不可分离的关联性,大运河的“申遗”将有效促进本市等运河沿岸33个城市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大运河资源专项调查工作在本市的深入开展,也将有助于全面总结本市文化遗产资源自身特点、弘扬城市文化个性。
  京杭大运河显示了我国古代水利航运工程技术领先于世界的卓越成就。京杭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全长1700多公里。大运河沿线至今仍保存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研究我国古代的水利史、漕运史、经济史、工程技术史、交通史等具有重要意义,为塑造华夏民族的伟大形象,为文明悠久的中国赢得了世界声誉。
  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流经7个区县,全长近180公里,在沟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天津古代城市起源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由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组织开展的大运河天津段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旨在通过基础田野调查工作,摸清大运河天津段遗产资源的家底,从而明确大运河的保护范围及内涵,进而为编制大运河天津段保护规划、建立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与大运河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翔实可信的基础资料与保护依据。为此,市文保中心与清华大学、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等高校与科研机构合作,为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开展大运河文物资源调查工作提供了技术准备。截至目前,运河沿线地下不可移动文物田野调查已基本结束,共发现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基址、古码头、沉船点、古窑址等不同类型地下古代遗存近100处,年代涵盖战国至明清时期, 最大的遗址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遗址属于首次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本市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内涵。

                                      2008-07-29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