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本市基本建设工程考古取得丰硕成果,本市古代遗存分布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11.8处,远远高于河南、陕西等文物大省。一批古遗址、古墓葬被发现,大量具有科学、历史、艺术价值的古代遗存被发掘,为政府进行大型建设工程中的文物保护提供了科学决策服务,丰富了本市的文化底蕴和内涵。
近年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要承担了南水北调中线天津干线工程、天津滨海机场扩建、津蓟高速公路、京沪高速公路、津晋高速公路、丹拉高速公路、威乌高速公路、京津高速公路等20余项大型基本建设工程中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上述基本工程进行的专项考古调查中共发现周立营、双口等古遗址、古墓葬近百处,这些古代遗址、古墓葬分布于市内六区以外的大部分区县,绝大多数属最新发现,其年代涵盖久远,上起战国下至明清,类型丰富,发现有墓葬、窖穴、灰坑、窑址、房址、水井等多种类型。据专家介绍,如此多的古遗址、古墓葬在短短的两三年中被发现,可以说是大型建设工程为发现、发掘、保护这些古遗址、古墓葬提供了良好的机遇。
在一些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征地范围内的文物埋藏点进行的考古发掘,多数为所属郊区县首次进行大规模的科学考古发掘,为各郊区县的人文史增添了浓重的一笔。齐庄遗址发掘的有明确纪年的北齐墓葬、兰城遗址发掘的汉代窑址、古城洼战国遗址、唐官屯宋金时期居住址、西钓台唐代墓葬等等多项考古发掘成果还填补了本市考古学空白。
通过近年来大型基本建设工程的考古发掘,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课题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据陈雍主任介绍,目前文保中心的“京杭大运河天津段文物资源调查与评估”专项课题,天津市域明清海防调查与研究,天津地区明清时期人骨标本库及相关人类学研究等课题,对于深入、系统地进行天津地区考古学文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008-07-31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报业集团网——津报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