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港5井”、崔庄冬枣园申报全国重点文物单位
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验收组到大港

 

  6月10日下午, 由国家文物局普查办副主任刘小和带队的国家文物局第三次文物普查验收组到大港检查验收三普工作,对大港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据悉,大港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共普查文物点97处,普查范围涉及全区8个街镇和4个大型驻港企业。其中新发现文物点56处,复查41处。采集战国、秦、汉、明、清的陶、瓷、铜、铁等质地文物300多件。
  据市文物专家考察认定,大港南唐建筑基址的发现填补了本市南部没有唐代遗址的空白。新发现古代遗址及墓地,为大港的历史文脉提供了详实的第一手文物资料。特别是标志大港特色不可移动文物,一是大港油田“港5井”, 二是太平镇崔庄古冬枣园。“港5井”,已经被天津市命名为“十佳不可移动文物”, 现正在申报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平镇崔庄古冬枣园正在准备申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家文物局此行的主要目的是对本市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其中以塘沽、大港的文物点为主要检查对象。在大港,检查组深入大港油田“港5井”、太平镇崔庄古冬枣园两个文物点进行实地勘察。
  新闻链接
  大港油田“港5井”是华北地区的第一口发现井, 是华北平原的第一口油井, 也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口 “功勋井”。1964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批准组织华北石油勘探会战,7700余名石油职工,由杨文彬同志带领, 奉命自大庆挥师入关,在津冀地区展开石油勘探。1964年9月, 勘探人员在河北、 天津相继打了20多口探井, 仍然没有找到一个可以算得上数的油田。原部署的几个探井大剖面中,仅有“港5井”因路面问题一直未动工。当时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了解情况后, 认为“港5井”不钻,功亏一篑,必须开钻。于是,勘探人员从天津转战大港,以“没有条件, 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全力投入到“港5井”的钻探建设中。
  1964年11月17日,“港5井”投入钻探,1964年12月20日喜获高产工业油流。因“港5井”地处北大港构造带,所以大港油田由此而得名。“港5井”的发现,不仅对外国专家大肆叫嚣的“中国贫油论”给予了有力一击, 而且论证了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关于华北平原、渤海湾蕴藏石油的学术观点。
  2004年,在大港油田勘探开发四十周年之时,大港油田建立了“港5井”纪念碑。从去年开始,“港5井”整体改造方案开始酝酿,包括基础建设、绿化、青铜雕塑文化墙、 花岗岩雕像墙、 纪念碑等,目前各项改造准备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地进行。
  “港5井”作为大港油田的发现井、功勋井,已成为大港油田的传统教育基地, 成为大学生入厂教育、党员开展活动、职工群众参观学习的重要场所,2006年被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命名为“企业精神教育基地”。 2007年,“港5井”由于真实性、完整性,并且是渤海湾唯一的当代石油工业文物遗产而被评为本市“十佳不可移动文物”。

                                           2010-06-2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