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部承担的国家文物局批准立项的 “武清出土明代铜像保护修复项目”,于2010年6月17日,通过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验收,圆满完成了为期两年的修复任务。
2002年6月,在武清区杨村北运河修桥施工时发现了两尊与真人比例相同的明代铜造像。 其形象生动传神,工艺精细,均身披重铠,为道教护法神。经专家考证,两尊铜像有着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是研究天津地区元明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尤其对研究我国北方道教活动及运河文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两尊铜像在施工过程中造成多处残破,移至室内存放时又因铜像体内范土带水,保存环境潮湿等原因,致使两尊铜像多处出现严重腐蚀。为此,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部于2005年编制了《天津市武清出土明代铜像保护修复技术方案》,经天津市文物局向国家文物局申请立项,在国家文物局批准同意立项后,于2007年底组建项目组,全面开展了对两尊铜像为期两年的抢救保护工作。
该铜像保护修复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遵循文物保护不改变文物原状的保护原则,对铜像采用X荧光能谱、激光拉曼、X射线衍射、离子色谱、X探伤等分析检测技术,提取科学数据, 在做了大量前期调研、试验性保护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详尽的科学保护方案,择优选定除锈、深洗、缓蚀、封护等成熟可靠的保护修复工艺和材料,使修复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目标。该文物保护成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专家组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一致认为:天津博物馆完成的“武清出土明代铜像保护修复项目”,修复方案研究思路清晰,采取的技术路线合理,修复操作规范,遵循了文物保护的原则,是现代科技和传统技术紧密结合的范例。
2010-07-16
(新闻来源:天津博物馆 信息员:马金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