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内现有40多万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和200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能否守护好丰沛的文化遗产,仍面临各种考验。
“丹霞地貌”集体申遗成功,“少林申遗”路漫漫终修成“正果”……如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成为中国文博界和旅游爱好者的热门话题之一。 刚刚结束的在上海举办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第22届大会发布数据称, 中国国内现有40多万处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和2000多万件可移动文物,包括丰富的自然遗产和自然文化综合遗产。中外专家学者在国际博协大会上纷纷指出,快速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能否守护好丰沛的文化遗产,仍面临各种考验。
城市要不要成为“活的博物馆”?
来到上海参加国际博协大会的文化遗产专家奥奎·恩威佐发现,中国和欧洲正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因此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课题也截然不同。“在欧洲行走,宛如走在一座活生生的博物馆中,建筑和生活方式都已经保持了一两百年,那里的人们自己也觉得代表历史。因此,欧洲人希望用尽可能创新的方式去保护城市的文化遗产,给遗产注入‘活力’。”
然而,时下在中国,情况截然相反。广州、成都、杭州、北京、上海,处处如同巨大的工地,兴建机场、高速公路、各式各样的摩天大厦,到处都是现代化甚至后现代的文化景观。这位外国专家由此得出结论,中国不希望城市变成“活的博物馆”,而渴望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结合起来,但这意味着文化遗产的保护面临更复杂的形势和挑战。
著名学者、复旦大学图书馆馆长葛剑雄指出,中国正处于史无前例的城市更新过程中,对于前人的城市智慧,今人需要对其进行保护,给它们留下存续的空间。
“为了让城市停留在原汁原味的阶段,而让那里的居民拒绝现代文明,这是不人道的。”葛剑雄提出,城市更新需要区别对待。对于文物,要最大限度保护,不容许打着更新或者其他幌子去改变。如果不是文物,要采取不同的措施,有的外观不改,内部可以改变。在周围,建设一点总体风格相符的“假古董”没什么不可以。也可以进行其他创新,当然,创新有风险。
现代化过程中不能丢弃城市记忆
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指出,尽管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已经有所进步,但中国的城市建设求新求快,仍然给文化保护带来巨大危机。“中国有两千多个历史文化古城,它们各自有着独特魅力。在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避免同质化现象的出现,城市遗产保护就是要重视城市生态,这也是事关城市和谐的问题。”他说。
拥有丰富的近现代文化遗产的上海,已经率先开始了探索在城市更新的进程中,尽最大努力来保护城市文脉,保护历史文化内涵丰富的老街区、老建筑。近日,历经整整10年的艰苦保护,位于上海卢湾区思南路的成片珍贵历史人文风貌区——“思南公馆”宣布向公众开放,成为“活的”上海近代历史人文博物馆。
地处上海黄金地段的珍稀花园别墅,其商业价值之高不言而喻,但上海市卢湾区决定,要让老百姓充分享受文化遗产,而不让这里成为少数企业、富豪的私家领地。“上海早已定下原则,思南公馆绝不出售,不能成为私产,而是必须向全体公众开放的一个整体公共品,而且将是一件供公众欣赏、休闲的文化精品。”上海卢湾区区委书记徐逸波说。
文化遗产保护要去功利化、趋法制化
近年来,从炎帝、尧帝、 舜帝, 到老子、姜尚、皇甫谧,再到诸葛亮、赵云、李白、曹雪芹都引起了诸多城市之间的“争抢”。“曹操墓发掘”也因为牵扯了文化遗产开发的经济利益而真假莫辨、难有定论。专家指出,要警惕文化遗产保护热背后隐藏的功利思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是眼下一些城市热衷于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名人故里之争,实质也是各地在利益驱动下为了资源经济而博弈。
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长期以来也为敦煌受到“过度”旅游开发的难题所困扰。“我们无法阻挡敦煌旅游的滚滚洪流,但是必须用创造性的方法来保护这座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艺术精美的佛教艺术遗产。”
樊锦诗和其他学者们想到, 可以设立一个数字化的敦煌壁画展示中心, 让游客观看主题电影《梦幻敦煌》,“足不入洞”就能欣赏到莫高窟壁画360度的清晰展示,以此来解决旅游开放和文化遗产保护的两难问题。
但在樊锦诗看来,这依然并非长久之计。“如何保护文化遗产?首先要立法,其次是不能过度开发,尤其是防止破坏性的开发。此外,因地制宜地采取合适的手段,来对文化遗产进行最恰如其分的保护也非常重要。”
2010-11-14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