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010年)广东南澳一号沉船的水下考古抢救发掘引起了社会极大的关注。近期天津市首例集各种神秘因素于一身的民国时期沉船遗址,历时半个多月,在来自全国各地十多名水下考古队员运用声呐定位技术并深海潜水反复发掘下,在天津港外锚地被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现并确认。商船或是战舰?身份暂时不明;船头船尾倾斜方向十分异常地相反,炮击还是被撞?准确沉船原因有待进一步确认。
发现沉船击碎天津不适合水下考古开发言论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天津港附近的渔民就一直传言本次发现的沉船遗址附近有“东西”,由于没有专业的深海潜水及定位设备, 数十年来“东西”的真实身份一直被渔民们反复猜测, 有人说是战舰, 有人说是战船, 甚至有人说船上有“宝贝”。历时半个多月,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集结了全国各地十多名专业水下考古队员深海潜水发掘,最终“东西”的神秘身份被初步确认为民国时期沉船。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梅鹏云告诉记者,在这次发现天津港外锚地民国时期沉船之前,考古界有言论称,天津附近海域水下浑浊,能见度极低,不适合开展水下考古。这一次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天津海域同样适合开展水下考古工作。
声呐为“眼” 水下考古队员为“手” 揭开沉船神秘面纱
茫茫大海寻船,肉眼深海寻船相当于大海捞针。海面以上浪涛汹涌,海面以下12米暗流涌动,自然条件恶劣,常人无法抵达。水下考古队凭借着声呐等高科技定位设备,仅十多分钟就确定了沉船的具体方位并做了标记。定位后就要弄清沉船的材质构造、船体大小以及沉船上具体有哪些东西,这个时候就全靠目前国内还能下水的专业水下考古队员们来揭开沉船的神秘面纱了。记者看到,此次来自全国各地的十多名水下考古队员,在穿好专业的潜水设备后,跃入海中,沿着定位绳索迅速潜入了12米的水下。队员携带的氧气量让每人只能下潜不到半小时,考古队员们在水下的工作主要是弄清船体构造并清除船体部分淤泥。
船头船尾方向异常 “身份”及沉船原因成谜
经过水下考古队员们潜水探摸、吹泥、采集标本、水下录像、照相和测量绘图等方式提取沉船资料分析,确定该船为一艘铁木质沉船,长21.6米,宽5米,船体最高处高出海床1.1米。船上布满众多后期挂上的渔网。十分奇怪的是船头船尾相向侧倾,中部被淤泥覆盖,推测其中部断裂。梅主任分析说,这艘沉船究竟是商船还是战船,目前暂时不能确定,因为船舱内部淤泥堆积过多,此时水下考古队员如果在未完全冲洗掉淤泥的情况下进入船舱内部,一旦水被弄得浑浊,潜水队员有失去方向被困船内的危险, 所以船舱内部情况还需在下一步的发掘工作中进行确认; 而且最奇怪的是,船头船尾的倾斜方向不同,船体中间可能断裂,沉船原因既有可能是遭遇撞击,也有可能是炮击所致,船中是否会有重大文物发现,这也是一件不确定的事。总之到目前为止,这艘天津市首次发现的民国时期沉船依旧神秘。
水下考古队员自述
25日下水的天津市仅有的两名水下考古队员之一张瑞,在下水16分钟后就回到了船上。他告诉记者,与前些日子水下能见度高,工作条件良好相比,可能是因为渔民收网打鱼搅浑了水下环境的原因,这次水下能见度极低,打着手电筒仅能看到10厘米远的距离。
2011-10-27
(新闻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