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2011年度天津水下文物重点调查取得重要收获
发现并确认一处民国时期的沉船遗址

   
  更多图片>>  
 

  天津市大沽口散化锚地沉船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属天津港外锚地。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积极响应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指示精神,对天津海域的水下文化遗产资源和线索进行收集整理,甄别出一些有价值的水下文化遗产线索;该沉船是通过查阅海事档案后,筛选出来记录较早,年代性质不详的早期沉船之一。 2010年9月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与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合作, 对该沉船进行了初步的物探调查和水下确认。 但基本情况不清楚。  2011年,按照国家文物局关于《2011年度天津水下文物重点调查工作的批复》,本年度的天津水下文物调查工作由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共同实施。依照工作计划,今年的工作重点是对该沉船点进行调查,以确认其年代性质等基本情况。经过十余天的工作,基本摸清了该沉船的基本情况。
  本次水下调查工作重点对2010年发现的散化锚地沉船进行复查,摸清沉船性质、船货、年代、保存情况,对沉船进行综合评估,提取沉船考古资料,为下一步保护工作提供参考。此外,结合前两年的陆地调查成果,依据手中的线索资料,就近遴选3至4处线索点进行水下调查,确认水下疑点的性质。并以此逐年开展线索点的确认工作,借此摸清天津水下文化遗产总体资料状况。本次水下调查是在物探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抛带标识物的沉块,然后再对水下沉船与水下标识物进行图形比对,掌握标识物与沉船的相对位置后再下水搜寻,大大提高了搜索效率。本次水下调查采用自携式水下呼吸器,按成对潜水的潜水方式进行工作,目前完成了定位、搜寻、渔网清理、基线布置等工作,水下测绘、录像、照相等工作也全面铺开;在初步了解沉船状况后,水下考古队员对沉船进行了潜水探摸,在淤泥堆积较厚的地方,采用高压水枪和气升抽泥相结合清除泥层,揭露出部分遗迹,同时对沉船进行局部解剖。在同步做好摄影录像、绘图、文字等考古记录工作的同时,水下考古队对遗址点的经纬坐标、水流、水深等海况环境等相关资料也进行了收集、整理和有效应用。
  本次水下考古调查队以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及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业水下考古队员为主,并调集广东、福建、山东、浙江、江西等外省水下考古专业人员组成,是多方合作的一个成功范例。
  本次调查的主要收获包括以下几点:
  1、确定了沉船的沉态、尺寸和保存状况。
  经过潜水探摸、吹泥、采集标本、水下录像、照相和测量绘图等方式提取沉船资料分析,确定该船为一艘铁木质沉船,船形完整,长21.6米,宽5米,船体最高处高出海床1.1米,最低处低于海床0.9米。 船上布满众多后期被挂的鱼网。该船船头船尾相向侧倾,中部为淤泥覆盖,推测其中部断裂。 船主体为木头,船头、船舷包有铁甲; 在船头还发现了部分船前甲板,此外还有隔舱板、缆桩,绞盘等船体结构;
  2、探索出一套结合物探调查正形图进行潜水探摸的方法和程序。
  考古队首先使用物探设备对沉船范围进行扫测, 除了搜寻沉船外, 还进行了一些定位参照、图形判读和图形正形的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也为今后类似的工作提供了方法,建立了初步的标准和程序。
  3、改变了对天津海域水下考古环境不好的传统看法,为天津今后的水下考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此次调查工作为天津今后开展水下考古工作积累较好的经验。从工作组织、协调、海洋水质条件、海流、水温变化、气象等各方面有了真实和全面的认知,纠正了以往认为天津海域水质不利于水下考古的认识,对今后科学、高效开展天津水下考古工作很好的借鉴意义。
  该沉船无船名和沉没年代的记载,其沉没年代当在新中国建立海事档案之前;通过走访当地老渔民,基本上排除了为渔船的可能,因此对其详细的结构、具体用途还需进一步工作和研究。经过与文献历史资料和目前掌握的沉船资料对比,该沉船点为民国时期的沉船遗址,这是天津水下考古首次发现的水下沉船遗址,为天津水下考古工作一个好的开端。

                                         2011-10-28
                                   (新闻来源:天津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