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北京156处革命遗迹14未列入文保 部分濒临湮没

 

  北京建工学院教授肖建杰主持的课题组近日完成了对北京革命历史建筑现状的调研课题。课题组逐一走访、调查了北京16区县的156处革命历史建筑物。调查结果显示,其中14没有列入任何文物保护级别,面临失修甚至湮没的命运。
  25%革命遗迹
  未列入文保级别

  历时两年完成的题为《北京市革命纪念建筑物历史文化价值的发掘与利用问题研究》的报告显示, 调查的156处革命历史建筑物中,有52.5%位于城六区,其中东城区最多。按时代划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纪念建筑占9.6%,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占75%,社会主义革命建设的占7%。按文物级别划分,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12处,占7.7%;北京市级保护文物46处,占29.5%;区级及以下保护文物59处,占37.8%;而未定级的占到25%。
  肖建杰说,有些未定级的历史建筑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比如湮没于北京动物园内的“四烈士墓”,是北京少有的辛亥革命纪念文物。
  留法勤工俭学旧址
  大门紧锁

  肖建杰告诉记者,课题组在调研过程中,最难的是找不到地方。尽管每个建筑遗址在历史档案中都有详细的门牌号,但由于多处于胡同中,完全没有线路指示牌,加之一些遗址被占用,往往很难找准具体位置。
  有一些被列入区级甚至市级文保名单的建筑,也很难发挥其作用。比如,丰台长辛店的留法勤工俭学旧址,早在1984年就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直到2001年建党80周年时,才由市文化局、丰台区政府拨款修缮并对外开放。而去年,课题组再次来到这里时,门口没有任何标志,大门紧锁,已停止开放。“文物局曾解释过原因:地点偏、路况不好,没人来看。”肖建杰说。
  康有为、梁启超故居
  沦为大杂院

  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陈独秀……这些在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名字,它们的故居如今都是拥挤、破旧的大杂院:米市胡同43号、 北沟沿胡同23号、北半截胡同41号、 箭杆胡同20号,这些院落门前虽然挂着区级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名牌,里面却住着几户、十几户居民,旧日风流湮没殆尽。在记者好容易找到的谭嗣同故居里,一位住在里面的老爷子告诉记者:“经常有人来看,年轻的、老的、中国人、外国人,都有,看见了都特失望。”而作为市文物保护单位的陈独秀旧居却挂着“居民住宅,谢绝参观”的字样。
  记者了解到,房管局和文物局对房屋管理权限未理顺、居民搬迁费用巨大是造成这些名人故居沦为大杂院的主要原因。
  实地探访
  四烈士墓毗邻动物园水禽湖

  昨天上午记者来到北京动物园,寻找“四烈士墓”。破费了一番周折也没有找到。经过两位正在散步的动物园退休老职工的引路,记者才找到了一处隐藏于热闹中的僻静空地,空地中竖立着一座石碑,石碑上刻着“彭杨黄张四烈士墓遗址”。而就在它附近,就是人头攒动的水禽湖、熊猫馆。
  1912年1月, 杨禹昌、黄芝萌、张先培、彭家珍4人先后捐躯。为了纪念四人,同年8月,在万牲园(今北京动物园)修建“四烈士墓”。

                                          2012-06-18
                                        (新闻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