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大悲禅院修缮工程施工人员在西院玉佛殿拆除殿内吊顶建材时,在内顶脊檩底部新发现了一条写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的千秋带。这条千秋带上的文字未见史载,成为天津近代城市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发现。
千秋带常见于重要的传统建筑上,为主修、督造、监造者记录的时间、官职、姓名等纪念性文字,多题写在建筑内顶木质构件之上,通常情况下,在室内抬头可见。这条千秋带上的文字分多行排列,包括直隶总督李鸿章修造,驻津淮军和天津练军将领杨嘉善、 黄金志、吴云集督造,绅董王锡斌监造等内容,所列上述官员职官衔名甚详。多达160字的千秋带,占满整条脊檩,居中画有一个太极图标识。
据以往的文献记载称,西院建筑是清光绪初年驻扎于此的淮军和练军部队撤出大悲院后才获得修缮的。这条千秋带的发现,改写了这段历史。
大悲院西院大悲草堂内顶还有一条写于清光绪三年(1877)淮军撤出大悲院之际的千秋带题记 (2005年7月26日本报曾予以报道)。而新发现的这条年代更早的千秋带,表明淮军驻扎在大悲院期间(一度改称大胜寺营)就已陆续对寺内建筑予以修缮或重建了。显然,大悲院历史上这个特殊的驻军时期,是军事设施与大悲院建筑共存并和谐相处的局面。李鸿章此际修缮大悲院建筑的确切缘由尚待查考。
天津史学家罗澍伟认为,这条千秋带的发现,彰显了天津历史文化名城人文魅力和天津大运河畔的丰富历史积淀,有很高研究价值。
2012-07-20
(新闻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