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过5年的详细调查摸底,天津市明长城资源调查报告即将出炉。最新调查显示,天津市域内明长城表面长度为40283.06米,投影长度为37004.3米,约占明长城总长度的二百分之一。
此项大型调查摸底工作已形成报告60余万字,详细记述了天津明长城本体、关堡、单体建筑、相关遗存的保存现状,首次较为全面地对天津明长城的文物本体及历史风貌现状、保护与管理状况进行了全面的量化统计和分析。该报告将为天津明长城的研究、保护及展示利用提供第一手资料。
明长城天津段田野调查是全国长城资源调查工作的分项目。 2007年4月,由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市测绘院、蓟县文物局、蓟县黄崖关长城管理局等部门共同组建长城资源调查队,对市域内的明长城进行野外调查。调查队员共调查关城1座、寨堡9座、敌台85座、烽火台4座、火池15座、烟灶40座、居住址41处、水窖11个、水井4口。共完成墙体登记表176份、关堡登记表10份、长城单体建筑登记表85份、长城相关遗迹登记表111份、采集文物登记表1份、日志288页、照片4801张、图纸543张、录像8GB、GPS采集点约1900个。采集了详细的文字和影像记录,并测出天津市域内明长城的长度。
天津市辖长城为明长城
调查新发现遗存120处
天津历时五年对明长城资源进行大型调查活动,其中测量长城长度是一项艰难的工作,调查队员通过走访村民、翻山越岭查找线索,此次调查中新发现了遗存120处,包括寨堡3座、敌台2座、烽火台4座、火池15座、烟灶40座、居住址41座、水窖11座、水井4口等。
据最新调查表明,天津市辖域的长城全部为明长城,分布在天津市蓟县北部山区,东迄天津市蓟县与河北省遵化市交界的钻天峰,向东与河北省遵化市马兰关明长城相接,向西经赤霞峪、古强峪、船仓峪,折向西北的常州,经东山、刘庄子、青山岭、车道峪、小平安向西穿泃河,过黄崖关,经前甘涧黄土梁大松顶出蓟县界,折向西北,与北京市平谷将军关相连,地跨一个镇11个自然村。初步掌握了天津蓟县明长城关城、寨堡与长城墙体、敌台、烽火台、居住址、烟灶、火池等遗迹在防务上相互协作的具体关系。调查清楚了天津市域内明长城的分布和保存现状以及二道边长城的分布规律、走向以及防御方式等。
天津明长城建于成化十二年
调查显示,天津市域内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的修建年代均为明代,不存在其他时期的长城。天津明长城始建于明成化十二年。
调查中发现,在小平安、黄崖关等地有修建敌台时的刻碑,碑文上提到“隆庆四年”、“万历十九年”等明代年号,甚至还提到明代著名将领“戚继光”的名字。 天津市域内长城本体、附属设施、相关遗存修建方法相同, 石块的垒砌方式一致。此外,从自西向东若干个墙体的断面观察,不见晚期墙体叠压早期墙体的迹象。并且文献上记载的关、寨堡的名称、地理环境与此次发现的关、寨堡的名称、地理环境一一对应。
设置完整防御体系分为七段落
天津域内长城是连贯整体
调查显示,明长城天津段不仅有关城、敌台、墙体,还包括起警戒功能的烽火台,起报警功能的火池、烟灶,起生活功能的居住地、水窖、水井,起屯兵功能的寨堡,甚至还有士兵为耕种粮食、蔬菜而平整的坝地,是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
据介绍,天津市域内明长城主线墙体自东向西将划分为赤霞峪、古强峪、船仓峪、青山岭、车道峪、黄崖关、前甘涧七个段落。这七个段落内部又划分了156个小段。 自东向西除少部分为山险外,大部分为沿山势而建的墙体,若是两个山险相连,也会在山险之间的鞍部修建一段短则数米长则几十米的墙体。这些墙体、山险以及它们之间散布的敌台等相关遗存,自东向西可连接成一条完整的防线。调查显示,目前所有屹立的石质敌台,与长城墙体或地面均没有台阶可以上下,估计当时只能利用绳梯上下敌台,人员上下时放下,平时不用时收起,以防敌人偷袭。
调查中还发现了烟灶和火池这两类遗迹,其中烟灶位于墙体上或敌台下部,只有添柴口没有出火口,推测是白天用来报警的。火池所处位置与烟灶相同,有些甚至与烟灶相邻,多呈簸箕形易通风起火,可能是夜晚用来报警发出信号的。
2012-08-19
(新闻来源:北方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