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考古专家:山西陶寺遗址群可能是最早的“中国”

 

  近日,在山西考古研究所成立60周年“从柿子滩到陶寺——追溯文明踪迹”学术论坛上,著名考古学者何驽表示,距今约4300至3900年的山西陶寺遗址群很可能就是最早的“中国”。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约7公里的陶寺镇,是黄河中游地区以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为主的遗址, 还包括庙底沟二期文化和少量的战国、汉代及金、元时期的遗址,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史前城址。
  作为陶寺遗址的发掘领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何驽已在此项目上进行了10多年研究。他说,之所以确定陶寺遗址为最早的“中国”,是因为发现了残长为171.8厘米的漆杆,即圭表日影测量仪器系统中的圭尺。
  根据古代文献记载,古人建立都城必须遵循王者居中、王者与天地交通的思想,依照夏至影长的标准确立地中,以此来确定都城选址。
  “《周礼》里记载的夏至影长是1.5尺,这是在河南登封告成观测到的数据,而《周髀算经》里所说‘夏至影长尺六寸’则是在晋南观测的数据。 虽然天文学家在陶寺遗址所测的影长实际是1.69尺,而不是1.6尺,但这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话语权,多少有标榜自己是地中的意思。”何驽说。
  “在地中建都城,在中土建国家,地中之都,中土之国,就是‘中国’。”何驽说。
  “中国”最早的文字记录可见《何尊》中的“宅兹中国”,可确凿证明“中国”这一概念与称谓最晚在西周早期已经出现,指营建东都洛邑。何驽说,在发现陶寺遗址之前,只有一个中原的概念,人们认为在中原地区的国家就是中国,而圭尺的发现为陶寺遗址是最早的“中国”提供了物证。
  虽然在中国考古界存在争论,认为晚于陶寺遗址的距今3850年至3550年的河南二里头遗址才是“最早的中国”。而何弩则认为,陶寺遗址虽然不如二里头遗址的文化辐射面广,但文明程度显然已达到了“国”的标准。
  何弩表示,“中国”出现或形成的物化标志应当是陶寺圭尺的出现,因为它是人们在“独占地中以绍上帝”的意识形态指导下,通过圭表确定中心位置而建都立国的最直接物证。
                                              2012-09-03
                                            (新闻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