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遥古城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导则》近日在京通过评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文化遗产保护专员杜晓帆在与会时透露,人居文化遗产目前在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地区尚无特别成功的先例,若平遥古城的民居修缮工作在导则指引下能够很好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望将其作为成功项目在全球推广。
山西平遥古城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之一,城墙及城内建筑目前均保持着14—18世纪的历史风貌。1997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平遥古城以古代城墙、官衙、街市、民居、寺庙作为整体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使之成为研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宗教发展的实物标本。
为维护平遥古城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同时有效改善古城内居民的生活环境,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山西省平遥县政府的共同推动下,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课题组历经长达6年的调查研究,编制出了《平遥古城民居保护修缮及环境治理导则》。
这份导则针对古城内473处传统民居院落(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和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 的保护修缮与管理工作做出了完整规定,对院落的格局、建筑元素及环境均提出了细致的保护设计要求,并用“正确做法”和“错误做法”标识的方式对修缮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引导,全面建立了民居修缮的管理、设计和施工的控制机制。
据课题组负责人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邵甬介绍,与文保单位相比,传统民居院落虽然在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中被列入了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无论是从资金投入还是保护机制上相对比较欠缺。导则首次重点关注了这部分内容,在中国是个很重要的创新。
值得关注的是,导则引入了政府管理和财政及NGO组织的资金支持。需要保护修缮的传统民居产权人,在向政府提出申请并通过审核及公示后,对民居进行总体设计、施工、验收和审计,保护修缮资金由平遥县政府、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等NGO组织和产权人三方共同承担,激发古城原住民参与遗产保护的积极性。
杜晓帆认为,虽然世界遗产公约已诞生40周年,但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在保护人居文化遗产方面还没有特别成功的先例,既要发展又要遗产的矛盾较为突出,若平遥古城的民居修缮工作在导则指引下能够很好地解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望将其作为成功项目在全球推广。
2012-09-13
(新闻来源:新华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