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雍阳史话
从河西务传出的“西河大鼓”

 

  西河大鼓,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至上世纪20年代在天津蹿红,并正式定名,由此成了我国北方著名的曲种之一。说及它的发源地和形成,其实就出自武清河西务的老杨家。
  这支杨氏家族,明初落籍于瀛西,始称瀛西杨氏。从永乐初起,以杨业十九世孙杨洪为首的明代杨家将,长期镇守于京北塞外,立下救驾安国之功,因此成了伯侯之家。景泰初,杨洪以功封昌平侯,依制在原籍为之敕建侯爵府(后繁衍为大龙庄)。入清以后,杨氏后人挈地投旗,隶多尔衮旗下,属汉军正白旗管领,官封甲喇额真(参领衔,正三品),世袭内务府豆粮庄头,缘而成了武清八大旗户之一。瀛西杨氏作为明清世家,府内一直建有戏台,长期养着戏班,故大清皇室的那些嗜戏成癖的亲王、贝勒、贝子们便都与杨家过往甚密,经常聚到杨家来听戏票戏。
  据杨氏家传,嘉庆二十年(1815),智亲王绵宁(二皇子,其兄旻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先与杨家约好,要带领一帮兄弟、子侄到杨府听戏。时为第七代豆粮庄头的杨显泽和儿子杨森,觉得光演戏太老套了,便找来几个长的顺溜儿,嗓门儿又好的叫花子,将自家祖上(即杨家将)流传下来的一些故事编成词曲,教给他们说唱。这些乞丐平日靠打板儿要饭为生,谁家有红白喜事,便找上门来念喜歌儿、唱丧曲儿。事主家为了求顺就得多给酒饭,多赏钱财来打发他们。杨家是当地的名门大户,历来就是乞丐们经常光顾的地方。因听得次数多了,觉着还挺好听,所以这次就把他们请来,想给王爷们取取乐儿。当时的要饭花子,在行讨时都用木板、竹板或牛扇骨打点儿,杨庄头以为低俗不雅,就改由戏班子的鼓师为之击节,琴师为其伴奏。就这样,一个全新的曲种便诞生了。
  智亲王领着这帮贝勒、贝子来到杨家听戏,享受着民间的乐趣。酒酣之际就听庄头宣布:“为了给王爷们换换样儿,我让家里的小子们学了几段鼓曲,今儿先试演一下,请诸位先听为快。”说罢,就听鼓响琴和,几个花子轮流着用京白京韵说唱了几段《杨家府演义》中的故事。这位智亲王本是汉学大家,而且对琴棋书画、说书唱曲无所不通,无所不好。此曲他一听,顿觉耳目一新,不禁连声叫好。待次日回程,便将这原班人马带到北京,先在各王府串演,不久便传遍了酒肆茶楼、天桥地摊儿,乃至整个京城。此后又经艺人们不断加工、改进,逐渐波及到了津、冀、鲁、豫等地区。当时因河间人在宫中当太监的最多。 所以这个曲种被传入河间的时间要早于其他地方, 以致被人们误认河间是它的发源地,故曾被称为“河间大鼓”。
  1961年8月13日 ,作者王亚军、丁素、冯不异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西河大鼓的主要流派》一文(查“中国社会科学网”), 称西河大鼓“已有130年以上历史,原叫河间大鼓或梅花调,是在木板大鼓、弦子书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小调和戏曲唱腔,经历代艺人加工、创造而发展起来的。它的起源有人说出于河北武清河西务村,有人说起源于河北河间县。由于它的传统书目大半反映北方生活,艺人多数生长在冀中农村,从活动地区在大清河、子牙河两岸流域来看,可以肯定它是发源于冀中的。距今四、五十年前,才在天津定名为西河大鼓”。据该文介绍,西河大鼓最初的唱段有《闹天宫》、《大西厢》、《朱买臣休妻》及《小姑贤》等,也有《黄凤配》、《金环记》等民间故事。先在农村流行或于庙会演出,后传入城市,才串成连篇,并移植评书的一些书目。如《响马传》、《杨家将》、《呼家将》等,形成以整本长书为主,共有中长篇九十余种。早年间曾有“南有郝老凤,北有马三峰”之说。解放后以马增芬最为著名,其父马连登为之伴奏。
  按此文开头所说,西河大鼓至1961年时已流传了130年以上,再加上至今的50余年,前后共计为190年左右。以此上推,其起源恰好在大清嘉庆年间(1796至1820),正与杨氏家族的时间完全吻合。
  另外再从其名称上看, 河西务本名河西, 明人樊阜有“远树苍茫夕照低,短蓬沽酒泊河西”的诗句可以为证。缘于元初在此设务关收税, 才以地命名为河西务 。然而为何称其“西河大鼓”而不叫“河西大鼓”呢?这原与当地的语言习俗有关。 如河西务出产的小米、 红豆久负盛名,民国以前曾长期享誉京津市场,各处商家店铺的米箩面柜上便都插着“西河小米”、“西河红豆”的标签,直到解放后仍在沿用这种称呼。凭此而说,将该曲称之为“西河大鼓”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4-02-13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