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3日,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一期)成果演示会”日前在京举行。一期工程圆满完成预定目标,共完成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8.878亿字。该工程建成的数据库, 是迄今为止人类最大的口头文学遗产数据库,堪称“民间文学的四库全书”。
口头文学是民间文学的主要流传方式,包括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谚语、谜语、歇后语等等。口头文学更贴近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比作家文学社会公用更大。 中国民协在六十年间组织200万人次在全国2800多个县进行口头文学的普查、搜集、记录工作,积累了近百年成果,获得了巨量的民间文学原始资料。这些资料大部分为手抄本、油印本、铅印本,都是原始记录,并附有讲述人情况、记录人与记录情况,具有高度的科学性。
为了让这些“传统文化活起来”,中国民协于2010年12月在冯骥才主席的倡议下启动了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使传统民间文化向当代科学技术成就转换。在文化部、中国文联的支持下,中国民协数字化工作组与专家学者、汉王公司紧密合作,经过三年圆满完成预定目标。
一期工程共完成录入中国口头文学遗产资料4905本,8.878亿字,形成TIF、PDF、TXT三种格式,文字差错率低于万分之一;制作了检索发布软件;对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史诗、民间长诗、谚语、谜语、歇后语、民间说唱、民间小戏等11类口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级分类,总计116.5万篇(条);用flash动画形式概括中国民间文艺工作者百年来对口头文学遗产挖掘、整理的历程;完成了数据库文档多种形式的备份;按照国家图书馆标准对4905册资料进行了分类整理;对数字化一期建设工程的资料进行了整理归档。
中国口头文学遗产数字化工程为国家和民族保存了一份精彩而珍贵的人类记忆遗产,也为广大的文艺工作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它是我国规模最大、种类最齐全、资料最丰富的民间文学数字图书馆。由于实现了数字化,检索方编,人们可以通过登录系统检索到想要了解的口头文学资料,是“数字化的民间文化长城。”
演示会上,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激动地说:“我们拥有了一座文学大山。”并在发言中对那些在田野普查的民间文艺工作者表示感谢,还为在这项工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工作人员颁发了获奖证书。
据悉,中国民协将着手规划这件巨型文学遗产的图书印制工程,并将启动申遗工作。
2014-03-03
(新闻来源:中国文化产业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