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成立最早的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从1914年到2014年,天津自然博物馆走过了百年历史,馆址也三次迁址。它最早是北疆博物院,于1914年由法国传教士桑志华创办。1927年对外开放。1952年改建为天津市人民科学馆,1957年正式定名天津自然博物馆。
今年1月25日, 天津自然博物馆的新馆在文化中心试开放,7000多件展品面向观众展出,很多珍贵的标本也是第一次亮相。3月15日,新馆开放的第50天, 接待观众数量突破35万人次,创历史新高。然而,面对如此众多庞大精致的展品,工作人员是怎么管理和养护的呢?
标本在存放前都要经过处理,传统的标本除虫多用药物熏蒸,博物馆吕主任说:“升级改造后将采用非常环保的冷冻处理方式,标本库外将设有专门的冷冻库,标本在入库前要经过冷冻杀虫净化处理,冷冻库的温度可达零下40摄氏度。这种超低温冷冻库可将虫卵和活虫都杀死。”
改造后的标本库将是目前自然博物馆标本的新家,其中有许多标本都非常珍贵,据了解,升级改造后的标本库将增加化石修复室、摄影摄像室等新的功能室,为馆内定期更新展品,做好充足的准备。
在博物馆工作40余年的王中强说: “站在散落的骨骼化石面前,通过我一双手,将它‘组合’成一幅完整、 光鲜的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我倍感欣慰,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虽已退休心中真是恋恋不舍。”
标本制作面临更大的隐忧在于制作人才的断层,为此,自然博物馆的标本制作室已招募了许多的年轻人加入了修复与养护工作岗位,等待着他们的将是更多的挑战。
2014-03-24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