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丰富市民假期文化生活,弘扬传统绘画艺术,为市民假期增添好去处,天津博物馆将于5月1日隆重推出《见怪非怪——馆藏“扬州画派”精品展》原创大展,展期10个月,免费向市民开放。
位于运河枢纽的古城扬州,本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清代中期又缘盐业的繁盛,一跃而成为当时最繁华的商业都市,许多画家被吸引来此地卖画谋生。扬州八怪是清朝康、雍、乾时期活跃在江苏扬州画坛的革新派画家总称,八怪并非只有八人,而是一个十余人的画家群体;虽称为怪,实则为新,不仅是画法面貌新,而且是审美情趣新,成为十八世纪中国画坛突破正统派桎梏的一股生力军,并对后世绘画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次展览汇聚了天津博物馆馆藏扬州画派华嵒、高凤翰、边寿民、汪士慎、李鱓、金农、郑板桥、黄慎、李方膺、闵贞以及罗聘等十二位画家的百余幅作品,其中不乏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 数量丰富,各具特色。 展出作品中既有观众所熟知的、曾经在精品厅中展出过的华嵒名作《山雀爱梅图》、金农的《佛像图》,也有从未展出过、首次和观众见面的郑板桥的《兰石图》、黄慎的《蹴鞠图》等一批优秀作品。
“扬州八怪”在艺术特色上表现出个人独特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突破传统,力求创新。在作品的题材上 , 他们一方面继承了文人画的传统,把梅、兰、竹、菊、松、石作为主要描写对象, 以此来表现画家清高、孤傲、绝俗, 另一方面运用象征、比拟、隐喻等手法,通过题写诗文,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思想表现形式。扬州八怪在绘画风格上,主要继承了前人绘画中的水墨写意画的技巧,发挥水墨特长,以高度简括的手法塑造物象,不拘泥于枝枝叶叶的形似。在笔墨上,他们不受约束,纵横驰骋,直抒胸臆。 由于他们的作品和当时画坛推崇的含蓄典雅的画风相疏离, 所以在当时传统文人眼里,自然是书风画风不正。“正”之少则“怪”之多。正如郑板桥自己所说 :“下笔别自成一家。” 这些画家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但他们的学识、 经历、艺术修养 、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 已不同于一般画工, 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扬州画派在花鸟画和人物画方面的成就最高,他们的作品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并给后世的绘画创作以深刻的影响。
据天津博物馆副馆长李凯介绍,整个展厅的布置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在展厅内的主题背景墙上,采用的是清代扬州园林的背景,并设置了放大的扬州古地图 ,使观众增加对扬州画派 产生的地域因素的了解。 为了满足观众对 扬州八怪作品的欣赏,工作人员在为每一幅作品设置的说明牌中,尽可能将作品的相关历史背景、 题材内容、 艺术特点等作简要的介绍,帮助观众对作品有更深入、全面的认识。另外,在展厅入口处还将免费为观众提供展览简介折页。
据悉,为配合本次展览,天博还将在“文博讲堂”5月、6月的系列讲座中连推四场“扬州画派专题讲座”,邀请展览策展人、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研究员、天津文博院院长、 天津博物馆副馆长等四位专家, 带领观众更深入地了解“扬州八怪”的历史背景、画家生平及艺术成就。四场讲座将免费向观众开放,观众可凭有效身份证件到天津博物馆前台免费领票参加。
2014-04-29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