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报道之十一:大运河——三岔口

 
 

  大运河位于中国中东部,地跨北京、 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全程1794公里,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2006年经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开凿至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其部分河段仍具有通航功能。
  北运河、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接处,是古代河海漕转运的节点,见证了漕运发展的历史脉络。 京杭大运河天津境内的南运河南起静海县九宣闸, 北运河北起武清区木厂闸,流经静海县、西青区、河北区、红桥区、南开区、北辰区和武清区7个区县。经初步调查,天津境内大运河全长约180公里。京杭大运河天津境内沿线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遗址、古码头等不同类型地下古代遗存近百处,年代涵盖战国至明清时期,最大的遗址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遗址属于首次发现, 极大地丰富了本市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内涵。2012年5月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在京杭大运河天津段考古发掘出两艘明代沉船,出土了元、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竹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这两艘沉船均为木质结构, 第一艘沉船损毁严重。第二艘沉船整体保存较好,呈东西向覆扣在河道底部,全长约13米。这两艘沉船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漕运史、水利史、船舶发展史都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同时,也为京杭大运河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2014-06-02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