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走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报道之十七:天后宫

 
 

  天后宫在元明两代称天妃宫,随着朝廷对妈祖的封号变化,清康熙以后称天后宫,俗称娘娘宫。位于天津市南开区古文化街80号,始建于元泰定三年(1326年),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建。明清两代屡加修葺、重建和增建。 2013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天津的天后宫是中国三大妈祖庙之一,也是天津现存最古老的建筑。宫内供奉的是传说中的“海神”妈祖。天后宫是元明清三代漕运的漕丁、渔户等祭祀海神、祈求平安的场所, 后逐渐形成以天后为主神的群神共处庙宇。 天后宫现占地面积5350平方米,建筑面积2233平方米。庙宇坐西朝东,面临海河。沿中轴线自东向西,建筑群体依次为戏楼、幡杆、山门、牌楼、前殿、正殿、藏经阁、启圣祠。两侧配以钟鼓楼、关帝庙、财神庙、其他配殿及张仙阁等建筑。主体建筑为正殿,建造在高大的台基之上, 平面呈“凸”字形,中间面阔三间,进三深间,七檩单檐庑殿顶,前接卷棚顶抱厦, 后连悬山顶凤尾殿,属明代中晚期木结构建筑风格。张仙阁是过街楼形式,横亘在宫北大街上,屋顶前厦后殿做勾连搭,颇具特色。
  1985年,天后宫经过修缮建立天津民俗博物馆,在它的正殿后面的藏经阁、启圣祠及两侧配殿里,都陈列着丰富的民俗文物。著名的杨柳青年画、 泥人张彩塑、风筝魏风筝、刻砖刘砖刻等也在这里设了专门店铺。 远近游客在这里不仅是在游览、娱乐,也是在吸取历史的民俗文化营养,加深着对天津的了解。
  历经了600多年的风雨洗礼, 经受了数次的重建与修葺, 天后宫依然矗立在那里。 它在静静地向人们述说着历史的沧桑、记录着尘世的变迁。天后宫蕴涵着浓厚的地方传统文化能量,并且把它们凝固、存储在了天后宫的古老建筑之中。
                                       2014-06-06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