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继长城之后,天津有了第二处世界文化遗产。5月31日, 本报刚刚在《探访“国保”感知美丽天津》的专栏中,报道了大运河天津段的情况。获知这一消息后,一直在为大运河申遗工作而努力的天津工作者激动万分。本报记者昨日走访了天津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采访了参与大运河申遗工作的工作者,请他们讲述了申遗过程中的经历、困难以及今后的保护和开发工作。
天津的形成始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
据介绍,此次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河南和安徽8个省级行政区,全程1011公里, 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 最古老的运河之一。 它的开凿始于公元前5世纪,7世纪完成第一次全线贯通,13世纪完成第二次大沟通,历经两千余年的持续发展与演变,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与水利功能。
天津的形成就始于隋唐大运河的开通,随着漕运的发展,天津逐渐成为南方粮、绸北运的水路码头。在民间素有“大运河载来的城市”一说。京杭大运河把长江、淮河、黄河和今天的海河串联了起来,天津就像这一条项链上悬挂的一颗璀璨明珠。
天津境内大运河长约190公里,申遗河段71公里,遗产区面积975公顷
天津境内大运河全长约190公里, 天津市列入申遗的遗产区为北、南运河天津三岔口段,全长71公里,其中北运河部分自武清区筐儿港减河与北运河连接处至三岔河口,长48公里,南运河部分自三岔河口至西青区杨柳青镇镇区,长23公里。共涉及28处运河遗存。遗产区面积975公顷, 缓冲区面积2493公顷。北运河、南运河天津三岔河口段是北方城区运河典型段落之一,位于南运河、北运河与海河的交接处,是古代河海漕转运的节点,见证了漕运发展的历史脉络。
建立二级缓冲区,创立大运河保护的“天津模式”
天津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处长杨大为说:“按照国家文物局的相关要求,天津市于2009年成立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本市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各项工作。”
由于大运河天津河段有很多缓冲区, 尤其是大运河周边有诸如古文化街等历史文化街区, 天津结合自身优势,因地制宜,提出了大运河保护的“天津模式”,即建立二级缓冲区。杨大为说:“我们可以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规划和世界遗产保护缓冲区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这一优势,深入挖掘其旅游文化价值,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建立二级缓冲区,在大运河申遗中,是我们天津的一个特色。”
在大运河申遗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呢?天津市文物局文物保护处专门负责大运河申遗工作的邵波同志说:“2013年是中国大运河保护和申遗的关键之年,其中大运河部分河段由于历史原因,河道本体淤积严重。为此,沿线的相关区县部门付出了巨大努力,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最终确保河段全线贯通,河道护砌、堤岸绿化、沿线道路等工程全部完成,为大运河的申遗工作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运河天津境内沿线共发现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遗址、古码头等不同类型地下古代遗存近百处,年代涵盖战国至明清时期,最大的遗址面积达几十万平方米,其中大部分遗址属于首次发现,极大地丰富了本市运河文化遗产资源的内涵。2012年4月,在北运河北辰区张湾村段整治清淤改造工程施工中发现3艘沉船。天津市文物管理中心对该沉船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出土了元、 明、清时期铜、铁、瓷、陶、骨、木、竹等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600余件,为大运河的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证据。
提高了天津的国际知名度,为沿线旅游开发提供了巨大的无形资源
作为跨地域、大体量的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沿线涉及省和城市众多,文化遗产数量丰富,由于大运河是典型的线形遗产,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和行政区域,多头管理现象突出,其整体保护、联合申遗的任务重,难度也大。杨大为说:“大运河申遗成功只是个开始,保护与利用工作任重道远。我们将严格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要求,用世界遗产的标准做好大运河的保护工作。”
谈到对大运河天津段未来的保护与利用方式,杨大为说:“大运河申遗成功,使天津继长城之后,又添了一处世界文化遗产,这极大地提高了天津的国际知名度。尤其是对于开发大运河沿线的旅游,提供了巨大的无形资源。在未来,我们将继续支持各相关区县,将改善运河环境和传播运河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合理规划、精心实施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运河景观和运河公园。如本市武清区的北运河郊野公园,红桥区的北运河桃花堤、南运河‘天子津渡’遗址公园,西青区的御河景观等。这些风景秀丽、主题鲜明、 各具特色的运河景观和公园, 不仅美化了天津的城市环境,更是为民众提供了一个展示运河魅力、体验运河文化、了解运河历史的公共文化平台。”
2014-06-24
(新闻来源:天津网-天津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