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洋行里的天津往事

 
 

  洋行是个在现代生活中几乎已经消失的词,很多“80后”的读者说,他们第一次知道“洋行”,还是通过儿时的一部电视剧——《洋行里的中国小姐》。只不过剧中的洋行只是外国企业的意思,与真正意义上的洋行并不相同。
  在天津,洋行虽已不见踪迹,但并未被抛在旧时光中。在这个曾经洋行林立的城市,洋行的记忆被留在了一些建筑中、一些家族的回忆里,以及一些泛黄却永远珍贵的老照片上。
  天津地界实力最强的洋行
  过去洋行指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的以代理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各种行号 。在天津 ,怡和、太古等所谓的英国“皇家四大行”实力最强,自天津开埠至民国初年,基本上把持着天津进出口贸易的经营权。
  对于一些陈年往事 ,建筑的记忆往往历久弥新。曾是九国租界的天津,洋楼林立,其中有私人住宅,有官邸商号 ,当然,也有那时影响天津乃至中国人日常生活的洋行。
  所谓洋行,就是外国商人在中国开设的以代理进出口贸易为主的各种行号。在天津,洋行是伴随着各国租界的开辟而出现的。随着租界的建立,外国商人纷至沓来,他们从天津深入中国,采购各种适销的农副土特产品,由天津口岸销到国外,同时从国外运来各种廉价的机器产品,通过天津推销到其他省市,从此天津有了日益繁忙的进出口业务。
  洋行的出现,不但繁荣了天津的经济,也使天津人的生活开始“洋”了起来。因为洋行进口的一些“洋玩意儿”,天津人开始喜欢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舶来品”,比如西餐、交谊舞……
  据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教师庞玉洁记述,开埠初期,天津洋行中实力最强莫过于早期来天津的所谓的英国“皇家四大行”——怡和、 太古、 仁记和新泰兴——这四大洋行自天津开埠至民国初年,基本上把持着天津进出口贸易的经营权。以怡和洋行为例,该洋行不仅设有进口部、出口部,而且还建有仓库、码头及产品出口的打包厂等,控制着整个华北地区的山货、土货以及农副产品的收购、贩运、销售等贸易的全过程。
  随着怡和实力的增强,其业务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除进出口贸易外,还经营与贸易有关的金融、航运、铁路、房地产和保险等业务。怡和与天津第二大洋行——太古洋行曾共同把持我国沿海航运达数十年之久。文史学者张诚为我们提供了一张怡和洋行的老照片。这家位于英租界的洋行,记录了那时天津的繁华。 而在另一张照片中的美丰洋行,设于法租界中街38-42号。开业初期以经营进出口贸易为主,出口中国土特产,进口商品以留声机为多。不久后,以经营美国福特公司的汽车为主要业务,成为在华北地区独家销售美国福特汽车公司产品的汽车洋行。
最具个性的洋行老板
  中国人高少洲从德国人手里买下兴隆洋行,使之成为天津第一家纯粹由中国人经营的洋行。这家洋行里没有一丝“洋味儿”,洋行职员都穿袍子 、马褂;洋行里摆的是中式的八仙桌、 椅子。在经营上,高少洲采取的也是传统的中国式管理方式。
  与洋行密切相关的一群人是买办。买办,就是外国洋行中的商务代理人。天津开埠初期的买办主要是由三个帮派组成:广东帮、宁波帮和天津本地帮。这些洋行里的天津买办们的故事,则比洋行贸易本身精彩得多。
  天津市档案馆提供了一张大沽路上的洋行照片,照片中的建筑是德商兴隆洋行。在这栋楼里,有一个关于天津买办高少洲的故事。如今,高少洲和他工作的洋行都已不在,但那个洋行里的天津人却与天津的洋行历史永远在一起。
  高少洲的故事从照片中的兴隆洋行开始。德商兴隆洋行是在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由德国人吉勃里创办,地址在英租界广东路 ,后迁至英租界海大道。主要业务是推销德国的缝衣针、颜料等杂货, 同时做中国土产出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成为天津的大洋行。而那时的高少洲只是兴隆洋行的一名小职员。
  天津资深外贸专家张澜生是高少洲的好友,据张澜生回忆,高少洲从新学书院毕业后,进入兴隆洋行工作。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兴隆洋行的德方经理要回国,打算将洋行的资产委托给在天津的人代管,高少洲于是便瞄准了这个机会,从此开始了他的洋行事业。
  高少洲此前因业务上的关系,与兴隆洋行的德国经理吉勃里比较熟悉,而高少洲本身聪明好学,吉勃里对他又很信任。所以当这位德国人要回国时,他首先想到高少洲。而高少洲看时机已到,也恰有接手洋行的意思,二人一拍即合。1923年,吉勃里将其经营的兴隆洋行以3万两白银兑给高少洲,高少洲成为兴隆洋行的代管经理。后来, 他通过舅舅王兰生及其他人的融资,招收了新股,这样,兴隆洋行实际上已归高少洲掌管,但他依然沿用了兴隆的牌子。于是,这里便成为中国人用洋商招牌经营的企业,也成为天津第一家纯粹由中国人经营的洋行。
  作为朋友,张澜生那时经常出入兴隆洋行,但有一件事令张澜生至今都觉得奇怪,就是在搞对外贸易的兴隆洋行里,竟然没有一丝“洋味儿”。“兴隆那时的职员大概有四五十人吧,但进出洋行的职员没有一个穿西装的,都穿袍子、马褂。这么大的一个洋行,没有一个沙发,都是中式的八仙桌、椅子……”
  在经营管理上,高少洲采取的也是传统的中国式管理方式。比如他遵循“少经营,多积累”的办法,兴隆大楼里的仓库除了自己的存货外 ,还对外出租。员工平日的工资并不高,但年终的分红却很多。另外 ,高少洲严厉的、家长式的管理方式,在那时的洋行里也很独特。他也成为那时最具个性的洋行老板。
  链接
  旧时的天津洋行
  英商洋行:高林洋行、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新泰兴洋行、仁记洋行、安利洋行、永丰洋行、永昌泰洋行、亚细亚火油公司、永盛洋行、宝禄洋行等
法商洋行:永兴洋行、亨达利洋行、立兴洋行等
  德商洋行:礼和洋行、禅臣洋行、兴隆洋行、新民洋行、天利洋行等
  美商洋行:天津大来木行、美孚石油公司、美丰洋行、公懋洋行、慎昌洋行、利和洋行等
  俄商洋行:顺丰(萨宝石)洋行、易固父子洋行等
  比商洋行: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等
  意商洋行:义华洋行等
                                         2014-07-08
                                     (新闻来源:天津网-城市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