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文物博览>>
 
     
       
  文博见闻  

搭载数十种设备 设立专业实验室
首艘考古船 水下寻宝“专业户”

 
 

  自主设计 可抵抗八级风浪
  船身上“中国考古01”的字样和中国文化遗产标志的太阳神鸟图案, 让“中国考古01”号显得格外抢眼。这艘重980吨的考古船在船舶世界里算不上大块头,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则说:“中国首艘考古船圆了一代中国考古人的梦,在潜水设施、出水文物处理、改善考古人员生活等方面在亚洲乃至国际上都处于领先水平。”
  “之前,我们进行水下考古都要租用渔船或海监船,有了自己的船,就掌握了水下考古的主动性。”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综合处工作人员赵哲昊对记者说,这艘历时三年设计建造完成的考古船,全部由国内研发人员自主研发、设计和建造,“由国家文物局与重庆长航东风船舶工业公司联合打造。”
  这艘考古船全长57.91米,型宽10.8米, 型深4.8米, 航速12节, 建造资金近6000万元。考古船2013年4月正式开工建造,2014年1月在重庆下水。
  “考古船具有四大功能:一是支持潜水、水下考古发掘,满足开展水下考古作业需要,满足考古队员工作、学习、生活的需要;二是能够进行水下调查,对水下遗存进行测绘记录、摄影摄像、遗址清理、文物提取;三是能够开展应急保护;四是在适当情况下对公众开放,让公众了解水下考古工作。”赵哲昊说。
  这艘船能抵御8级风浪。为增加船的稳定性,船的重心被降低。除此之外, 还专门设置了能让船更加平稳的减摇水舱。当船在海里航行时,减摇水舱可以自动根据船只摆动幅度和摇摆周期进行调节,让船在风浪中更加平稳。
  数十种设备 “武装到了牙齿”
  “考古船原本的设计吨位为500吨,建成后,它的吨位却增加了近一倍。 这主要是因为船上装载的各式各样专业设备实在太多了。”考古船设计师李水才说。门字吊、救助艇、减压舱、柴油发电机、小型冷藏集装箱……多达数十种的设备将整艘考古船“武装到了牙齿”。
  考古船的甲板在船后部,比一般船只更开阔,可供临时清理打捞出水物,甲板两侧有可以放下的舷梯。李水才介绍,以前水下考古要租渔船或海监船,考古队员直接从船上跳下水,有了考古船,队员可以从容地下水出水了。
  甲板上还设立了折臂吊架,可将大体积的文物提取出海,吊架还可伸出船外五六米,以防文物与船体碰撞。船舷左侧悬挂着工作艇和救生艇,右侧为减压舱。“考古队员在水下工作时,体内的气体被压进身体的各个器官,减压舱可以防止这种潜水病。”李水才说。
  从甲板进入船舱, 两边是考古仪器室、食品储藏间、维修间、队员房间等。队员房间里,书桌、独立卫生间、 网线接口、电视机和电话等一应俱全。“30个舱位除解决12名船员的住宿外,还可以搭载18名考古人员。”
  作为考古队员, 赵哲昊曾多次登上这艘考古船,在他看来,船上搭载的设备与一些国家相比还有差距, 但就实用性来说,已步入世界先进行列。
  为了探测水下遗址和沉船等文物,考古船还配备了水下考古动力船舱、出水文物保护实验室、潜水工作室等。船上配备了专供考古工作所需的多波束声呐、旁侧声呐、浅地层剖面仪等设备,可通过声波探寻水下文物。另外,还设有减压舱、小型冷藏集装箱等专业水下考古房间。
  在文物保护实验室里,可以实现温度、湿度的随意控制,文物脱盐处理等专业功能。房间里面的水下考古仪器设备中,除了潜水设备和水下摄影器材外,还配备水下写字用的特殊铅笔,可以在任何材质上书写,且不会掉色。
  “全船是采用全电子推进动力方式,有三台发电机供电航行,航行一个月没问题。如果与其他船只配合,最远能到西沙海域。”赵哲昊说。
  丹东发现沉没战舰
  河北勘察铜皮木船
  “考古船首航在丹东港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水下沉船遗址调查, 初步确定该沉船是在甲午海战时沉没的战舰。 ”赵哲昊说,由于沉船整体仍埋于厚厚的淤泥下,整体情况并不清楚。此次专项调查采用水下抽泥方式,揭露出部分船体,并开展水下测绘、摄像等考古记录,明确沉船的泥中沉态、规模尺寸、保存状况等等。
  通过物理探测手段和潜水调查作业,水下考古队员发现了木板、铁板、煤块等大量遗物,一些铁板边沿均带有铆钉孔,金相分析为炒钢锻打。作为战舰的关键证据,考古队员还在水下发现一门铁炮。由于覆盖3米以上的淤泥, 只有零星的铁甲边缘和碎片微微凸起于泥沙之上,还都附着大量的海底生物和渔网。
  120年前,在大东沟海域发生的甲午海战中,北洋水师4艘战舰沉没,分别是超勇、扬威、致远、经远。“通过分析打捞上来的遗物,能确定是一艘战舰,但还无法确定是哪一艘,还需要进行大量的分析调查才能有最终的判定。沉船的体量比较大,经过磁力仪推算,在1500吨左右,长近70米,宽近10米。”赵哲昊认为,此次考古只是初步的勘察,要想确定这艘战舰的名称,还需要有大量的调查和分析,再结合史料记载进行判定。
  结束了丹东港的考察任务后,“中国考古01”号开始了在天津、河北海域的考古勘察。“现阶段一直在河北省唐山市东坑坨对2013年水下考古新发现‘东坑坨I号’沉船进行考古调查。”此次考古船首航领队之一梁国庆对记者说, 这是一艘清代晚期至民国时期铜皮夹板船,这艘木质船带有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由欧洲传入中国的造船技术,在国内发现不多。
  这些天,依靠着考古船,考古队员在东坑坨遗址提取到了部分实物,包括铆钉、铁片等沉船构件,还有凝结了海螺、铜等的凝结物,考古队员透露在水下除了文物,他们还要提取水、泥等。
  担负水下科考重任
  还要防范盗捞走私
  近些年,随着国内收藏热、投资热不断升温,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海域仍是盗捞、走私水下文物活动的多发区。南海浅水区域的水下遗存流失严重 , 急需开展系统调查和抢救性发掘。 此外, 涉海生产建设活动也给水下文化遗产造成威胁。“中国考古01”号除了考古任务,很大程度上肩负着防范盗捞走私的责任。
  “历史上,因为海上贸易、海战以及风浪沉船,躺在我国碧波下的文物遗迹数不胜数。以大连海域为例,光甲午、日俄两场大规模海战中,沉没的舰船就可能多达数千艘。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水下考古受到技术和人手的限制。”中国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柴晓明说,考古船投入使用将从本质上提升我国水下考古水平和能力。
  赵哲昊说,有了“中国考古01”号,可以借此全面摸清水下文化遗产家底,并最终形成中国水下文化遗产分布图和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础数据库。

                                        2014-10-21
                                    (新闻来源:天津网-每日新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