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法律制度层面不断完善,水下探测、监测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交流日益深入,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19日,在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文物局主办的“海疆万里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与海上丝路考古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上,有关领导会同文物保护和海洋探测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我国水下考古以及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总结汇报,并从考古视角就郑和七下西洋的相关史实进行了探讨。
“从1974年泉州湾宋代古船的发掘,到2007年‘南海一号’沉船的整体打捞,再到2007至2008年西沙‘华光礁一号’沉船的发掘,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经历了从滩涂发掘到近海打捞再到远海作业的历史进程。”在研讨会上,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书记张威回顾了我国水下考古工作的历程。同时,张威指出,我国水下考古应进一步加强与相关学科的整合。国家海洋局办公室副主任王斌就国家海洋局与国家文物局如何进一步加强合作保护水下文化遗产提出四点建议。首先,双方应加强相关规划立法领域的合作。其次, 要加大水下文化遗产挖掘保护力度, 在大规模沿海开发区域施行抢救性发掘。第三,合作推进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创新。第四,深化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文化建设的交流合作。
值得一提的是,2014我国水下文物探测、保护技术体系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获悉,研究团队取得了包括新发现出露、半浅埋等三处沉船位置,初步研制三维声学声呐、监测浮标等,基本完成国内外水下文物保护和海域开发利用相关政策法规收集和问题梳理等在内的八项成果。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 该项目主要通过集成多种探测、 监测技术手段进行水下文物探测和检测技术研究,并开展水下文物保护环境现状调查和保护研究,最终建立水下文物保存环境评估技术方法和管理对策。国家海洋局第三研究所所长余兴光表示,目前该项目完成了对于盗捞监测浮标的技术设计。该监测浮标利用海洋声学方法分析海洋水下声探测信号。同时,船舶自动识别系统可以实时监控并自动保存、记录既定范围内的过往船舶信息,通过监控水下文物盗捞船,实现对水下文物的实时监测与保护。
此外,与会专家学者还就郑和七下西洋的目的地、航线等相关史实进行了梳理,并对郑和船队副总指挥王景弘的航海活动进行了研究汇报。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构想以来,海上丝绸之路已然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话题。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对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海上丝绸之路的变迁、进行沿线水下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
在研讨会上,专家学者肯定了王景弘对于郑和下西洋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王景弘曾五次随同郑和下西洋,并独立组织了第八次下西洋活动。研讨会期间举行了王景弘雕像的揭幕仪式。
2014-11-24
(新闻来源:中国经济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