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介绍
《威风凛凛》进行曲
《威风凛凛》进行曲 ,总共包括埃尔加在1901至1903年间陆续完成的五首短小的进行曲,其中的第一首(即本曲)被公认为最成功,因而也最著名。 本曲以一个短小的引子作为开始。接着 ,华丽而威风凛凛的主部主题强有力地呈现出来,与主部主题形成巧妙对照的是乐曲中段那具有民谣之美的旋律。埃尔加这部作品的成功 ,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这个中段。这一旋律不仅被爱德华七世用作《加冕颂歌》,英国作家豪斯曼还为此写了抒情诗《希望和光荣的国土》。可以说,这段旋律在英国的地位,几乎与国歌一样神圣。此外,甚至在美国许多院校的毕业典礼上,学生们也是在这支旋律的音乐声中领取文凭,其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随后,主部主题与中段主题相继再现,只是中段主题在整个乐队奏出的节奏型强调下,音响增强了,也更宽广了。最后又回到主部主题,并加快速度,干脆利索地结束全曲。
A大调钢琴协奏曲
格里格是一位代表挪威浪漫派、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他自幼就十分喜爱莫扎特、韦伯、肖邦等大师的名作,尤其倾倒于肖邦。他的很多作品深受肖邦的影响 ,因而被誉为“北欧的肖邦”。 格里格的钢琴协奏曲虽然只有这一部,但是却与他的《培尔·金特》组曲一样,为不朽的名作。这首乐曲具备格里格音乐的一切魅力,诸如饱含挪威民谣风格的清纯旋律,以及新奇的和弦、轻妙的节奏等。乐曲素材新颖,生气蓬勃而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作者本身就是钢琴高手,因此充分发挥了这一乐器的性能,形成了十分自由奔放而多彩多姿的风格,在钢琴技巧上则接近李斯特。本曲虽然在曲式方面因循传统,但在许多细微末节处,却有各种新颖的创意,在第三乐章内更可以看到相当自由的发展。全曲的基调属于典型的浪漫性质,充满了北欧大自然中苍郁而森林茂密的群山所孕育出来的清丽脱俗、色泽深浓的“斯堪第纳维亚情调”。 全曲共分三个乐章:第一乐章 中庸的快板主奏钢琴一开始便活跃地将呈示部的轮廓完整地展现出来。接下来的主题清纯而朴实, 富于北欧民谣情调,而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之情, 是作者浪漫派艺术风格的完整体现,将格里格音乐的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 第二乐章 慢板,第一段由装上弱音器的弦乐器柔和地奏出沉静的冥想性主题。第二段由主奏钢琴以精细的华彩弹出优美的快速音群化旋律,后半段则愈加华丽与技巧化。不久 ,乐曲节奏由急速趋于平静,缓慢地逐渐消失。乐曲不间断地进入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 加强的极中庸的快板,回旋奏鸣曲形式为基础的自由构想。主 奏钢琴那急切的速度如挪威的民间舞曲般热情、奔放,构成了宽广、壮丽的史诗。乐章在热烈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第四交响曲》
是柴科夫斯基在1877-1878年间写成。它的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 :沙皇统治下的俄罗斯人民,特别是知识分子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为个人的幸福而进行斗争的坚强意志和巨大力量,但是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斗争又没有结果,甚至常常导致悲惨的结局。第一乐章的引子,铜管奏出的象征“命运”的主题,叙述被柴科夫斯基称之为命运的宿命力量如何干预人民的生活,音乐表现了恶势力的强大,也体现出痛苦心灵的顽强反抗,交织着梦幻般的抒情与欢乐和现实中的焦虑与不安。第二乐章显示了悲哀的另一面,一天劳累之余,深夜独坐时感到惆怅,种种回忆思绪万千,多少事已成了过眼烟云。回忆往事也是一种乐趣,让自己消失在过去之中是辛酸的,却也是甜蜜的。第三乐章前后二段全部用弦乐拨弦演奏,模仿俄罗斯民间乐器三角琴,有浓厚的民间风味,整个乐章好象在昏睡的状态中随着想象的驰骋在眼前浮现出带有原始气息的古朴图景。最后乐章用俄罗斯民歌欢乐的主题刻画俄罗斯人民的形象,体现民间节日的欢乐,从而衬托出作品主人公的忧郁和孤独。作者说:“假如你在自己身上找不到快乐的理由,那看看别人吧,到民间去,去看看他们是怎样快乐的 。”在这一乐章中 ,“命运”的号角不时闯入,但音乐主要表现肯定生活的欢乐情绪,到处沸腾着节日的热流。
1 2 3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