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交响曲“悲怆”》创作于1893年, 是柴科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并以“悲怆”为标题。全曲分四个乐章:第一乐章,在低音提琴半音下行的背景上,大管在低音区奏出沉思和叹息的引子,它为第一主题的出现做了预示,也是整个乐章悲剧情绪的核心。第二主题温柔诚挚、是发自内心甜蜜回忆,是对幸福生活的幻想和追求。两个主题虽然有对比性,但也有连贯性。
第二乐章是独特的五拍子圆舞曲,轻盈流畅的曲调、旋转而柔和的气氛给人以无忧无虑的感受,好像在说:“现实生活中的激烈冲突使人精疲力尽、快脱离这个现实到那遥远的幸福世界去享受欢乐吧!”中间段出现了叹息和忧愁,仿佛又回到现实中。最后,虽然再现了舞会情景,但把人们的辛酸和美好的幻想交织在一颗怅惘的心中。
第三乐章是诙谐曲和进行曲的巧妙结合,第一主题活跃、紧张诙谐。第二主题是坚定的进行曲,它庄严雄伟又显得有些机械,在发展中变化万千,以压倒一切的力量增长着,表现人们用于斗争的豪迈气概和坚强统一的意志。
第四乐章不是常用的快板,而是缓慢的哀歌,同第一乐章的结构相似,整个乐章充满悲剧性的形象,第一主题使人揪心、悲哀和失望,虽然也想克服这种痛苦、但已经力不从心。第二主题充满叹息、哀求和沉痛和悼念。一个饱受生活折磨和命运打击的心灵已经不再有什么幻想了,终归要走向不可避免的死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