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了“澎湃天津”新年新春演出盛典外,天津大剧院2014演出季即将新鲜出炉,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戏曲等艺术门类在内的500场演出, 将为天津观众奉献丰富多彩的文化大餐。其中古典音乐飨宴系列、儿童剧系列、高原如歌——中国边远少数民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系列、《全名阅读·聆听经典》系列、钢琴名师系列、人民音乐家系列、打开音乐之门系列、小剧场话剧展演系列以及2014首届天津曹禺国际戏剧节和2014首届天津国际歌剧节,这各具特色的十大系列将全年演出纵向划分,有利于观众根据兴趣爱好进行选择。
天津大剧院将于2014年迎来一个特别的系列演出“高原如歌——中国边远少数民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音乐系列”。
沿着中国地图向边缘行走,各个民族的音乐传统之丰厚之久远,常常令人感慨,然而不论是“正统”歌唱家,还是民间歌手,甚至是普通农民,歌到激情时,嘹亮的声音总能悠然飘过雪山;歌到深情处,优美的旋律总会回荡在草原。其音域之广,音色之美,给予听者强烈的心灵震撼。是谁赋予了他们如此美妙动听的歌喉?
2014年,天津大剧院的舞台将呈现最宝贵的音乐资源。“高原如歌”是一组以中国边远少数民族原生态音乐为主要内容的系列音乐演出。从茫茫草原到云贵高原,从雪域青藏到大漠西北,来自祖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音乐汇集到一起。蒙古长调、侗族大歌、天津鼓曲、上海评弹、纳西古乐、绛州鼓乐……各展奇艺,各擅其美,这些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表演形式,他们共有的宝贵艺术价值得到了世界的认同。
这是一场中国边远少数民族音乐的寻根之旅,身处大都市的观众,将通过各族艺术家祖辈心口相传的古老旋律,一起领略真正的原始音乐生态。
蒙古族长调
长调是蒙古游牧民和一切热爱草原的人在游牧中创造的奇迹。长调是一种民歌,其曲调悠长、节奏自由、旋律优美,拥有浓郁的草原气息,丰富的装饰音和润腔手法更是增加了独特的韵味。它情感深沉,音调高亢,音域宽广,在持续的长音上常有类似马头琴演奏式的颤动,有的长调还具有史诗般的雄浑气魄和历史苍凉感。
长调几乎覆盖了蒙古族生产、生活、风俗礼仪和文化娱乐的各个方面。用来歌唱草原、赞美骏马、仰慕英雄、感怀父母和歌唱爱情的它,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唱技巧独特而多样,尤其是诺古拉的演唱手法,使悠扬的歌声更具草原味道和生命力。聆听长调你可以感受到蒙古草原的无边无际,你可以触及蒙古族人民深处,因为那是心灵的诉说。
200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了蒙古族长调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长调已经得到世界的认可和关注。
侗族大歌
侗族大歌是流行于贵州东南部地区支声复调性质的多声部民歌,由歌队集体演唱,主要旋律在低音声部,高音声部由歌头加花变化而成。大歌结构严谨,有较为固定的曲式。
侗族人民在长期的歌唱生活中,形成了以房族或亲缘关系而组成的许多男女歌队,歌队中歌头由一、两人担任合唱队的高音声部和领唱部分,其他成员均唱低音。大歌种类很多,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混声大歌、戏曲大歌,其中鼓楼大歌以最初产生的地方而命名;声音大歌巧妙地对自然界中的声音进行模拟;叙事大歌讲述故事;童声大歌由儿童组成的歌队演唱;混声大歌是1958年以后出现的打破了同声演唱的形式;戏曲大歌是在侗戏表演过程中的合唱。侗族大歌自20世纪50年代就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得到了世界音乐界的认可,并获得高度评价。
上海评弹
上海评弹是流行于上海地区的一种曲艺音乐形式,以说唱相间的形式讲述故事。表演时,表演者自弹琵琶等弹拨乐器边弹边唱。论其历史,是元明词话的后裔,在音乐上则受到典型的江南艺术和文化的熏陶,具有典型的音乐风格,那温婉的唱腔、古雅清逸的艺术特色、才子佳人的题材选择无不是江南人民性格的显现。弹拨乐器清亮剔透的音色与歌唱和表演构成艺术整体,在乐器伴奏的繁简、断续、高低的支声复调效果中,演员的默契配合中形成最佳的唱奏效果。
西藏格萨尔王
格萨尔王是古代藏族的民族英雄,后人将其故事整理为英雄史诗,内容上包括四个部分:格萨尔王创业,格萨尔王抵抗侵略、安定四方,格萨尔王出征,格萨尔王完成统一大业、回到天界。史诗表演者历代演唱格萨尔王的故事,实际已经成为一部古代藏族人叙述自己英雄时代创造光辉业绩的典型说唱史诗。格萨尔是藏族人民心中除邪伏魔的保护神,对格萨尔王顶礼膜拜, 对演唱格萨尔的艺人也极为敬重。演唱的形式包括焚香说唱、托帽说唱、带表演和道具的说明、 挂画说唱、看镜说唱等几种。
表演者表演的书目都是说唱兼备,以唱为主,唱主要是表达故事内容,抒发情感,说主要是叙述背景,交代情节。格萨尔曲式形式以其曲调繁多、旋律优美、民族特色鲜明而闻名于世,是诸多藏族传统艺术中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曲艺品种。
西北民歌
西北地区(含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幅员辽阔,民歌丰富多样。粗犷与苍凉是西北民歌的共同气质,号子的豪放、小调的抒情、山歌的跌宕是各自特性,尤其是山歌将西北人民的所思、所想、所愿、所恨表现得淋漓尽致。“信天游”、“山曲”、“花儿”、“爬山调”是山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歌种,其中“信天游”和“山曲”充满悲苦的音调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花儿”形成了山歌节日“花儿会”,“花儿”歌声在“花儿会”中抒放、跌宕,连着几天几夜唱兴不减;爬山调是汉族和蒙古族人民交流的产物,大跳进行以及高亢的风格就是例证。
泉州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是流行于福建泉州地区的傀儡戏,是由木偶表演、音乐、木偶制作、服装、道具等组合而成的一种综合艺术,集合各种艺术的特点,丰富而富于内涵。
表演时操纵木偶, 边说边唱进行戏曲表演, 使之灵活多变,栩栩如生。泉州木偶戏的历史悠久,在宋代已经广泛流传。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吸收不同时期的流行曲调,如潮剧、歌仔戏等等,不同的艺人在表演时加入自己的创造,形成自己的特性与风格。 泉州提线木偶人物一般有32尊且配备狮、 虎等造型动物,木偶的构造为头像、手、足系木质雕刻,身躯之胸腹由“篾笼”裹布。目前泉州地区,不仅木偶本身成为一种艺术品,木偶戏作为一种戏曲也成为泉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品种。
绛州古乐
绛州古乐又称绛州鼓乐,流行于山西绛州一带,其历史悠久,主要在赛社以及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场合表演,正因为如此,才使得绛州鼓乐被长期保留下来。
绛州鼓乐大致可分为赛社锣鼓和鼓吹锣鼓两类,一般以演奏套曲为主,套曲中的每个曲牌可以独立成章。绛州鼓乐在演奏上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华彩段的演奏,能够充分运用鼓和鼓槌,以致鼓架,调动每个部分最佳的音响区进行打击,使发出的声韵别有地方风味。气势浑厚、热烈豪放、慷慨激昂、粗犷有力是绛州古乐的总体特征,这与新绛人“人性刚悍多勇敢”是一脉相承的。
2014-01-07
(新闻来源:天津网-数字报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