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陕西人民艺术剧院精彩奉献
话剧《白鹿原》演绎渭河史诗

 
    陕西作家陈忠实的名作《白鹿原》数次被搬上荧屏和舞台,而由陕西人自己的班底创作的原汁原味的《白鹿原》还是第一次与天津观众见面,昨晚,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出品的话剧《白鹿原》在天津大剧院歌剧厅上演,该剧以鲜明的文学性、浓郁的“老陕”味儿和厚重的史诗感为观众演绎了一段激荡人心的渭河往事。
  陕西人艺版《白鹿原》由胡宗琪导演, 剧本则沿用了著名编剧孟冰为北京人艺版 《白鹿原》创作的剧本并加以调整,林兆华执导的北京人艺版《白鹿原》曾于2014年来津演出,与那一版“不像戏的戏”相比,陕版《白鹿原》给观众最深刻的印象可谓是一部“最像戏的戏”,全剧不但以严谨的话剧性出现在舞台上,更注重与原著的贴合,全剧以白鹿两家的世代相争却又互相依存的关系为基础,表现了在时代大背景下,白鹿原上半个世纪的剧变。该剧日前晋京演出六场,引起轰动,此次来津也得到天津观众的热切关注。
  演出开场即是白嘉轩设计,接下来的演出中,观众们熟悉的鹿子霖施美人计、黑娃投身革命、田小娥之死、鹿子霖之疯等主要情节一一在舞台上呈现,遵从了原著的主要情节和气质。全剧虽没有明星大腕,但陕西人艺演员们凭足够精彩的表演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特别是对白嘉轩、鹿子霖、白孝文、黑娃、田小娥等主要人物,在粗粝的外表下以台词、 神态、动作等细节刻画了人物复杂的性格, 做到了以舞台的方式“立”起了原著人物。其他人物如白灵、鹿兆鹏、鹿兆海、朱先生等虽戏份不多,却没有陷入脸谱化的窠臼,这种立体化塑造人物的表演方式,使白鹿原上的纷争、动荡、磨砺得以层层铺叠并全景式地呈现出来。值得一提的是,剧中白鹿村村民这一群体角色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其在剧中以接近古希腊戏剧歌队的样式出现,向观众交代剧情承接与深化主题,本身也是有形的群体角色,不失为解决文学与舞台两种形式冲突的四两拨千斤之举。
  整场演出中,《白鹿原》给观众最鲜明的感受就是其史诗气质的协调性。除文本本身的因素外,该剧的舞美、音乐设计等也有颇多可取之处。剧中以虚实相生的手法布置舞台,相对写实的宅院、山墙、窑洞和悬挂有“仁义白鹿村”牌匾的祠堂等,在昏黄色为主色调的灯光的配合下显露出一份威严与压抑,宛如一个个沉默不语的背景角色,具体场景往往采用一桌二椅的布景,赋予舞台以灵动之感,也给演员以充分的表演空间。音乐设计方面,老腔《人面桃花》的运用烘托了苍凉的史诗感,篇幅上恰到好处而不喧宾夺主,剧中还有多处音乐化用了老腔的旋律。剧中还有一处非音乐却胜似音乐的听觉设计,那就是全剧中最为原汁原味的陕西话,由于有着先天的语言优势,演员们在语言上几乎都是本色出演,乡土气息十足而又紧贴时代与人物的对白、独白增强了观众的欣赏体验。
  全剧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中始终韵味醇厚、高潮不断,谢幕时,歌剧厅内千余名观众自觉起立,持久热烈的掌声令演员们数度返场。不少观众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陕西人艺版《白鹿原》的成功之处就是以最纯正的舞台方式、最大的还原限度演绎了原著的精神, 这对当下不少改编的文艺作品过多删改原著, 甚至刻意制造噱头等现象具有正面的参考意义。今晚,该剧还将再演一场。
 
 
                                             2016-03-27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