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
|
艺术动态 |
|
|
与天津第一次亲密接触
“维也纳爱乐”艺惊四座
|
|
|
在星罗棋布的世界交响乐团版图中,能毫无任何争议地担当得起“天团”名号的恐怕不多,维也纳爱乐乐团就是当之无愧的一个。或许是“维也纳爱乐”的名头太过响亮,虽然此行来津的是一支“轻骑兵”——由四名首席组成的维也纳爱乐弦乐四重奏,但仍然在天津乐迷中引起巨大波澜。昨晚,在近千名观众的见证下,维也纳爱乐弦乐四重奏音乐会在天津大剧院音乐厅成功举行,完成了“维也纳爱乐”与天津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乐都天团 名不虚传
天津是维也纳爱乐弦乐四重奏今年来华演出的重要一站,由维也纳爱乐乐团现任主席安德里亚斯·格罗斯鲍尔亲自带队并担任第二小提琴,福克哈尔特·史特伊德、托比亚斯·雷亚、塔马斯·瓦尔加三位演奏家加盟。演出前,乐团还在天津大剧院相继举办了讲座和见面会,不少热心的观众早早赶来参加了所有活动。
21日晚19点30分,当四位演奏家刚刚走上音乐厅的舞台,台下的观众早已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向他们送上欢迎的掌声。 接下来,四位演奏家世界级水准的演奏令观众连连发出“名不虚传”的感叹:海顿的《降B大调弦乐四重奏,“日出”》,他们的运弓、协奏极为精准娴熟,手中流出的纯正的德奥之声仿佛从海顿时代传来,穿越两百多年的时空直击每一位观众的心灵; 舒伯特《d小调第十四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是室内乐的名篇,乐队的演奏富于戏剧色彩和画面感,流畅明亮的音色勾画出无辜少女与残忍死神之间的对话,特别是曲中著名的主题与变奏,乐手们的演绎优美如诗,令人回味连连;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吊桥圆舞曲》最后上演,虽然此曲并不很常见,但“维也纳爱乐”施特劳斯家族权威演绎者的地位仍令观众对该曲期待已久,四位演奏家各自的演奏精致无比,天衣无缝的配合更充分发挥出了弦乐四重奏特有的和谐之声。音乐会内的气氛持续升腾,终于在演奏结束后迎来了高潮,全体观众不禁起立欢呼,此起彼伏的“Bravo!”向演奏家们送来了诚挚的敬意。
坚守传统 代代相传
21日晚的音乐会充分吊足了观众的胃口,而当精致饱满的音色在舞台上奏响,不少资深乐迷立刻报以会心的微笑:纯正的“维也纳爱乐”就是这个味道!历经174年的岁月,维也纳爱乐乐团能够一直屹立于世界顶级行列,自有其“独门秘籍”。记者就此问题采访了随团来津的乐团前任主席克莱门斯·赫尔斯贝格,他告诉记者,这一成就正是基于维也纳爱乐乐团所具有的深厚传统,这些传统体现在方方面面,已经融入到乐团的血液。比如乐团内部还存在着非常传统的师承关系,像弦乐声部就有20多位演奏家出自同一个老师,还有一些家族几口人甚至几代人都在乐团工作;又如在乐谱方面,当年轻的演奏家来到乐团时,他们能拿到当年卡拉扬、伯姆、理查·施特劳斯这些前辈指挥家做过笔记的乐谱,这本身就是一种传承。赫尔斯贝格还表示:“在时代发展中乐团肯定会产生一些变化,但乐团创始人奥托·尼古莱在创办乐团时曾经说过,要用最强的力量、最佳的方式展现最美好的东西,这是乐团在永远变化的环境中一直坚持的理念。我认为,传统就是在相对变化的时代、社会甚至乐器中能够保持不被改变的价值观,正如马勒所说的,传统不是去收集前人点火的灰烬,而是要把火种留传下来。”
“大部队”来年相约
维也纳爱乐乐团的首次访华还要追溯到1973年 , 当时指挥大师阿巴多执棒下的乐团在北京向中国观众送来了第一声“维也纳的问候”,随后的40余年间,乐团虽在梅塔、小泽征尔、蒂勒曼、杜达梅尔等指挥家的率领下又五度来华,但天津观众却无缘在家门口欣赏“天团”的风采。此次来津的四重奏是否会是一个信号,预示“大部队”即将到来?昨天在演出前的发布会上,维也纳爱乐乐团主席安德里亚斯·格罗斯鲍尔通过媒体宣布了一个好消息:2017年10月底,维也纳爱乐乐团将与拉脱维亚指挥家安德里斯·尼尔森斯合作,首次来到天津演出!
据介绍,维也纳爱乐乐团明年将会举办首次大规模的中国巡演,除了传统的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外,作为在近年国内高端演出市场版图中的新重镇, 天津自然成为了乐团新的选择, 安德里亚斯·格罗斯鲍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了解到天津是一座很大的城市,这次短暂的天津之行中,他不仅看到天津拥有一座座新建的高楼大厦,更看到许多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天津人,特别是在看了天津大剧院近年的演出安排后,他认为天津的演出市场对乐团有着足够的吸引力。天津大剧院总经理钱程表示,维也纳爱乐乐团明年来津的演出经过了艰难的谈判,乐团对城市的文化发展、音乐厅的条件乃至观众群体等方方面面都有细致的考量,之所以最终成行,根源就在于天津近年来在文化开放方面达到的新高度,维也纳爱乐乐团的到来可以说是一个必然的成果。
|
|
|
2016-05-23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