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动态>>艺术舞台>>
  艺术动态  
  “传世记忆”抢救濒危曲段
 
    昨天,由市非遗保护中心与天津广播电视台文艺广播共同主办的“传世记忆”濒危曲段抢救记录工程媒体见面会暨工作研讨会举行。
  传统文化的兴衰面临着“年龄”的挑战,技术资料的归集与学术研究工作至关重要。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以来,立即开始了国家级传承人“口述历史”的采录。在采访的问题设定上,兼顾了个人的纵向经历和项目的历史发展之间的时空关系。 采录过程包括:基础调研、 口述实录、校准补录与史料拍摄和其他工作状态的采录(收徒传艺、生活爱好、演出讲座),进行反复的补充完善。至今,受访者97人(其中京津两地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人)。
  在持续做好非遗口述历史的基础上,市非遗保护中心同时开展了濒危曲段抢救记录工作,并与文艺广播合作,16人47段濒危曲段将于6月上旬全部录制完毕。在“文化与自然遗产日”期间,选编20段,自6月10日开始对听众持续放送,并配播口述历史、专家评述等内容。
  据介绍,2017年的“濒危曲段抢救记录工程”包括京剧、评剧、相声、评书、老鸳鸯调、京韵大鼓、梅花大鼓、铁片大鼓、西河大书、王派快板、河南坠子,共11个剧种和曲种,苏承龙、朱凤霞、刘志广、孙元喜、田立禾、张文霞、王文玉、陈凤芸、贾庆华、张金铭、吴博莉、孙桂荣、张雅琴、杨凤杰、姚雪芬、梁润珠共16位艺术家参与录制工作,其中9位超过80岁,年龄最大的苏承龙先生89岁。16位艺术家将要录制的近50段曲目中, 京剧《白蟒台》《夜会悲楼》《举鼎观画》;评剧《莲花庵》《包公三斟蝴蝶梦》;京韵大鼓《刺汤勤》;梅花大鼓《拆西厢》等大部分曲目,老鸳鸯调、西河大书等曲种均为几十年未曾公演。
  据悉,2017年末,该工程将以封箱大戏的形式,整理公演。



 
 
                               2017-05-17
                            (新闻来源:天津日报)